黄大年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黄大年团队

2022年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带头人简介

赵秋野教授,女,中共党员,中俄双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流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俄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霍英东教学奖、俄罗斯联邦国际人文合作署推广俄语特殊贡献奖;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级精品课,是国内俄语教育、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军人才,获省社科一、二、三等奖5项。任俄语教指委委员,兼任教育部《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修订组长、教育部基础教指委外语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俄语教学、心理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外语、俄语学会副会长;任《中国俄语教学》、俄罗斯科学院《心理语言学问题》杂志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学科评估、国家级人才评审专家。

她舍小家为大家,多次放弃国内知名高校的优惠待遇,扎根边疆,拼搏奉献,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心系边疆外语教育事业,矢志成为学高身正的“大先生”。在她的带领下,斯拉夫语言教学与研究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师德师风高尚、教研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广泛,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优秀教学研究团队。

团队事迹

一、厚植家国情怀,传承行知精神,奉献边疆外语教育。

斯拉夫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团队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边陲,甘于清贫、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开创国内斯拉夫语人才培养及斯拉夫学研究的先河,创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团队成员几十年坚持义务作兼职班主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100%超工作量,团队积极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面向国内俄语人才需求,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龙江全面振兴作出突出贡献。

团队2021年获省师德先进集体,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教育部研究生百优支部、多次荣获校“三全育人”工作先进单位。团队中现有1人为“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及省劳动模范,荣获省“最美园丁”、省师德模范年度人物提名奖,两次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4人获教育部霍英东教学奖,3人获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获省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3位省级名师、7位校级名师,多人获校中青年优秀教师奖、校宁齐堃教学奖、校教学奉献奖、校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牢记初心使命,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团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初心,为国育才使命,不断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模式,积极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工作,开发《<共产党宣言>俄汉双语学习读本》等多部院本教材;主持“《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多项俄译示范项目;持续开展“红色经典”俄汉双语诵读活动。团队创造性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创新斯拉夫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团队主持教育部首届新文科项目,建设“斯拉夫学微专业”。开设语言人工智能、言语与思维、神经心理语言学、术语学、眼动和脑电实验研究方法、语言统计学等交叉学科课程。依托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语教育研究中心”,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引领中学俄语教育改革。主持国家、省、校级精品视频课15门,省、校级教改项目9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特、一、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社科、省社科项目并获省社科奖3项。国家、省级首届教材先进个人奖。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团队”被评为“省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

三、紧盯专业前沿,突出问题导向,激发学科内生动力

团队紧盯专业发展前沿,聚焦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龙江振兴,开创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俄汉语言文化对比、俄汉双语词典学研究为优势方向,打造俄语教育教学、斯拉夫学、俄语眼动研究为特色方向。近10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项目“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及“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支持计划”等省部级、厅局级35项,获得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学科建设经费500万元。

依托三个科研创新平台和国内俄语界首个“眼动、脑电实验室”,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与俄科学院语言学所、斯拉夫学所合作,“汉俄语言意识对比”等原创性研究产生国际影响,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作出探索和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30 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7部。获省社科一、二、三等奖及省高校人文社科奖等45项。1位国务院特贴专家、4位教育部及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位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位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2次获校科研先进集体,3位“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获校“青年学术成就奖”。

四、立足地区行业,坚持产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积极发挥科研平台、智库的专业优势,为国家和地方咨政谏言,主持6项教育部委托项目,产出咨政报告《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现状与服务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国际教育合作研究》等;依托“俄语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省政府、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提交研究报告《我国中学俄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黑龙江省中学俄语教育现状与布局》《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举办“俄罗斯语言学前沿问题论坛”“首届中国俄语教育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研究生论坛”“翻译高层论坛”“中俄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国际学术论坛”等;主编《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丛书、《斯拉夫学研究》辑刊。带头人受教育部邀请,在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做《外语教育中国际化能力培养与提升》《外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语言发展战略》2场主旨报告。团队师生还在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俄国际博览会、国际冰雪节、波兰日等提供语言服务,为省档案馆、哈尔滨大剧院等提供翻译服务,5人任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团队为中国高教学会外语分会、俄语教学、心理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省外语、俄语学会副会长单位;担任教育部俄语教指委委员、基础教育外语教指委副主任、高中俄语课标修订组长、俄科学院RSCI期刊及国内CSSCI期刊编委;担任教育部学科评估、国家级人才、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社科通讯评委。在《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研制、俄语教材审核、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建设、推动中学俄语教育发展等方面成绩卓著,负责人获国家教材局感谢信、俄罗斯政府推广俄语贡献奖。

五、坚持学生中心,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团队坚持学生中心理念,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本硕博实践、科研创新项目64项,多项获得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银奖等好成绩,帮助学生开展学涯规划,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帮助有余力的学生升学深造,发挥GUS教师教育联盟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平台,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毕业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作风踏实、勇于创新,多人成为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评为教授、导师、云山学者,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近年来本科升学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30余名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校获博士学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斯拉夫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教师团队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祖国北疆的外语教育华章,她们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的最好注解;她们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的生动诠释,她们是心怀“国之大者”,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黄大年式团队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