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研究生假期学习状态和科研进展情况,持续培养研究生追踪学术前沿能力,我院心理语言学方向于2023年1月11日晚19时在腾讯会议举办新一期学术组会。我院心理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赵秋野教授、穆馨副教授、董红晶博士、贾雪博士、心理语言学方向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共16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组会。本次组会由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耘竹主持,汇报人为2022级博士研究生林宇。
组会伊始,林宇同学展示了所梳理的国内利用眼动技术进行隐喻研究的文献,并对其研究主题做出分类。随后,就所选取的文献《隐喻视译的认知加工模式——眼动追踪和译语分析的证据》(2022)进行综合探讨和论述。该研究通过交叉验证法考察了不同工作记忆水平的译员在视译不同隐喻性、不同位置隐喻时的认知加工机制及路径。首先,林宇同学对隐喻视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隐喻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解释隐喻视译认知加工过程的理论模型进行简要概述;其次,从实验被试、实验材料、实验程序三方面对文章的研究程序加以介绍;最后,对该研究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对于眼动数据的分析该研究认为,受试对高隐喻性隐喻的首次注视时长显著短于中隐喻性隐喻和低隐喻性隐喻;受试视译高隐喻性隐喻时的总注视时长长于视译中、低隐喻性隐喻时的总注视时长,视译低隐喻性隐喻的总注视时长最短,表明受试视译高隐喻性隐喻所消耗的认知资源多于中、低隐喻性隐喻。对于译语产品数据分析表明,无论隐喻位置和工作记忆水平如何,低隐喻性隐喻的译语字面化程度最高且未出现过任何自我修正;中隐喻性次之并在句首、句末位置存在自我修正现象;高隐喻性最低,同时普遍出现自我修正现象。对文章构建的隐喻视译认知加工模型加以讨论,模型主张低隐喻性隐喻呈现并行加工路径;中隐喻性隐喻呈现并行/串行递推加工路径;高隐喻性隐喻呈现串行加工路径。文章的最后认为隐喻性是影响隐喻视译加工路径最关键的因素。
与会师生就实验被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就个人的见解进行交流。周耘竹对译语产品分析手段、被试的选取、实验材料的评定以及眼动指标等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她认为要考虑到工作记忆所影响隐喻的眼动指标。董红晶老师和穆馨老师对眼动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隐喻视译加工模型交流了自己的观点。刘紫铭对隐喻的眼动研究选题、被试的工作记忆水平以及实验材料的评定等问题与汇报人交换了意见。佟欣对视译中总注视时长这一指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文章中提到的结尾效应对其研究产生启发。
本次组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学术氛围浓厚,在组会的最后,赵秋野教授对本次汇报进行总结,从文章题目、文献梳理、研究程序、实验结果等方面均加以评述,并肯定了本次报告选题对本专业眼动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和与会师生再一次就文章提及的隐喻性问题加以探讨,纠正了汇报中出现的错误,并进一步明确了高、低隐喻性隐喻的定义,同时她指出,结合以往的俄语隐喻研究,未来可以借助眼动技术开展进一步探究。此外,赵秋野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勇于探究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将有助于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也体现出学术研究本身所产生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假期中照顾好身体的同时也要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