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俄语(师范)专业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张金忠教授负责的《俄语写作》和杨玉波副教授负责的《俄罗斯文学史》两门课程被分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
为进一步推广课程建设经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供给,持续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月6日上午,俄语(师范)专业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会议平台举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邀请《俄语写作》和《俄罗斯文学史》两门课程负责人进行课程建设经验分享,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代表、多所高校俄语专业教师以及中学俄语教师近5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师范俄语教研室主任助理王莹莹博士主持。
张金忠教授以教育部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的总方针和总要求为遵循,结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中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俄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精准定位《俄语写作》的课程目标,从课程开设历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程建设成效、课程改革方向和未来建设计划等六个方面对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在课程建设理念层面,《俄语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功能,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各类文本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够学会用俄语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逻辑思维方法,锻炼思辨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砥砺语感,提升美学鉴赏力;在课程具体实施层面,主讲教师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式,从课程导入、学习目标、预评估、参与式学习、后评估和总结六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助力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改革成效层面,从转变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团队结构、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教研形态等四个方面入手,课程团队深度聚焦学生中心,紧扣人才培养的社会面向,开发线上课程,选用优质教材,编写配套教程,联合国内外教师,创建《俄语写作》课程虚拟教研室,打造新型教研形态,建立课程教研共同体,实现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研联动。
杨玉波副教授从课程建设总体情况、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创新特色和教学效果等六方面分享了《俄罗斯文学史》课程建设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上,《俄罗斯文学史》以18世纪至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发展历史为纲,精选相应历史时期主要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的创作作为教学内容,聚焦普希金等16位经典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研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文学知识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方面,突出“学生中心”理念,做到线下和线上、课前课中课后、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效对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用探究式、主题式、合作式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借助智慧树、学习通、云班课等课程平台和微信课程群等智慧教学工具,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深度聚焦学生中心,开展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举办读书分享会和诗歌朗诵比赛等课外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文学作品诵读比赛,多人次获得佳绩,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课程评价方面,细化考评方式,采用过程性和多元化课程评价方法,考评体系日趋完善。
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最后一公里”,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俄语写作》《俄罗斯文学史》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本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成果,本次举办的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对进一步发挥虚拟教研室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国内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王莹莹
审核:张金忠 朱婉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