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2)
一、学科简介
1.学科概况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端于上世纪 50 年代, 1952 年建校初期设立俄语学科, 1956 年设立外语系,开展英语教学, 自 1972 年起先后设立了英语、日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学 科 2000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翻译学 4 个 研究方向,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科 1998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立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 5 个研究方向,2001、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日语语言文学学科 2002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日语语言学、 日本文学、 日本文化 3 个研究方向,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 年、2012 年被评为 省人事厅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2003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心理 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与教学研究、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7 个研究方向,2007 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自 2000 年在学校课程教 学论硕士点培养外语教学论硕士;建有 MTI 翻译中心,培养英、俄、日语翻译硕士。2022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及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校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软科排
名前 20%。
2011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有教授 30 人,其中 4 位二级教授,副教授 82 人,博士 54 人;博 士生导师 6 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31 人。1 人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 领军人才,1 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人为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 人为教 育部霍英东全国优秀教师教学奖获得者;5 位省级教学名师,1 位省级领军人才,11 位校级 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25 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社科一、二、三
等奖多项。人才培养覆盖英、俄、日 、法、西、葡、波、塞、韩、阿 10 个语种。
本学科建有多个科研、教研平台。2007 年获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 ”;2012 年获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2017 年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 备案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 ”;2019 年设立“哈尔滨师范大学乌拉圭
研究中心 ”。本学科还设有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东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日本问题研究所。
2.学科内涵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涵盖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外文明与 文化交流的产物。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历史悠久,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不断拓
展,知识体系日臻完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有关外国语言及其应用的研究,分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 学以及对特定外语的研究。理论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构造、功能、变 异、进化、获得和产出。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教学、使用、规划和政策。对特定外语的研
究揭示各种外语的特性、其历史演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异同。
外国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包括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 思潮与流派、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等。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新的 拓展,边缘文学研究得到加强,跨学科特征日趋明显,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国际传播
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近年来,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出如下发展 特征或趋势:由传统的语言和文学研究不断拓展至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互相渗透;从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由纯描写性研 究转向解释性、实证性研究;由纯理论研究拓展至对现实问题研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跨
学科性和交叉性日显突出。
3.学科范围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国别与区域研究 5 个研究方向。学术研究还涉及到翻译学等相关学 科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博士学位点申报的 指定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本学科基于师范大学学科优势自设的特色方向,国别与区
域研究是申报后新增方向。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心理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学、认知术语学、对比语言学等。 心理语言学主要借鉴俄罗斯、欧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从汉俄、 汉英双语语言意识以及汉语和斯拉夫语多语语言意识、认知方式角度探究中国外语学习者的 言语理解和生成过程,揭示语言类型、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个性特点;语言文化学主要进行 汉俄、汉英文化核心词观念对比分析;双语词典研究侧重俄汉词典编纂和理论研究、术语词
典研究;认知术语学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汉俄术语异同。
(2)外国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俄罗斯、欧美、日本等国别文学与文论,包括对经典作家与作品、文学 思潮和流派、作家创作诗学及其思想艺术,以及文学理论及批评方法论等内容研究。重点探 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伦理批评等理论,以及传记文学、女性文学、丝路沿线国家
文学等创作。俄罗斯文学与文论方向主要从哲学、宗教、民俗、神话等多种文化视角解读俄
罗斯文学,包括对白银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20-30 年代多元文学、苏联文学、后现代主义
文学及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文学的研究。
(3)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该方向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学进 行比较研究,即不同民族文学间双向或多向的比较研究。重点研究中国文化及国家形象之于 外国文学文化中的接受,着力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学艺术及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比中外文 学文化中不同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比较不同认知背景下交际者的文化认
同。
(4)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该方向主要研究国外教育理论、外语学习心理、外语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外语教学模 式、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外语学习方式等。立足心理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 语学科教学论,发挥高师院校整体学科优势,进行本土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索中国 语境下外语教育现代化、外语教学改革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龙江丝路带建设的俄语教
育发展战略、俄语教学研究成果突出。
(5)国别与区域研究
该方向以第一手原文资料和国际前沿学术成果为基础,通过系统地收集特定区域(国家) 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的资料和信息,以跨学科方法研究该区域(国 家)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宗教发展与影响、历史演变进程、语言文学艺 术等议题。旨在探析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获得 构建知识的方式。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从知识的本身、结构内容出发,在深入理解一 国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外,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内在本质,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理论观点。
二、培养目标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学生具有较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 科基本特点和前沿学术动态,掌握本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具有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学术 创新意识、跨学科视野,具备较强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具备较熟练的外 语口笔语能力和较高的汉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口笔语能力及阅读本学科外文 资料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面向未来、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意识兼备,符合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新文科建设需要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能
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相关部门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对外交流工作。
三、质量标准
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学位者需在思想品德、基本知识、学术素养、学术道德以及
学术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严谨学风、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培 养学生有国际视野,立志为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
际竞争力服务。
2.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特点和前沿动 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意识,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水 平,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有在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较好地掌握一门第二外
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意识,能深入本领域研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研究精神。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严谨的学风和求
实的态度。
4.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
交流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1 .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3~6 年)。基本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最长不超过 6 年。研究生休学创业和应征参军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试 行)》规定执行。以推免生形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般学制为 5 年,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完成或补修全部硕士主干课程,阅读相关文献,一般为 2 年;第二阶段完成博
士课程、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为 3 年。
2 .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19 学分,其中包括课程 15 学分和创新环节 4 学分。以推
免生形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需修满 40 学分,含创新环节 6 学分。
五、培养方式
1.采取授课与答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2.采取导师个人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3.采取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有计划地 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派出博士生到国内外相应的院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访学
研究,互相承认学分。
六、培养环节
1.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个人学习计划和个人研究计
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研究生学院和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授课方式可灵活多样,一般以专题研讨为主。
3.博士生在深入把握本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科研项目、课程内容或需
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
4.博士生应尽早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在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和导师
组应加强全程指导和检查,按规定做好开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工作。
5.博士生应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相关要求,在学术期刊上发
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
6.以推免生形式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综合考 核,一般在第四学期末进行,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享受博士生待遇,由学校作 为新录取的博士生上报国家教育部备案;未通过考核者,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不宜继续
培养者,应终止学习,发结业证书。
七、课程设置
1.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教育后第一周内完成个人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确定必 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学习方案,明确文献阅读的目标、任务、检查形式及创新能力培养的 具体方式、要求,设计国内外研学、访学计划。经导师组审核,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
学院备案。
2.课程设置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 3 个模块构成,其中,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5 学分)和专业必修课(3 学分),共计 8 学分;选修课包括论文 写作指导(含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1 学分)和专业任选课(6 学分),不低于 7 学分。 课程总学分为 15 学分。18 学时/1 学分。跨学科考入者需修读本学科硕士阶段 2-3 门主干课
程,成绩需合格。具体的课程设置见表 1。
3.创新能力培养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创新 环节考核学分可以通过以下 6 种方式获得,至少要完成 4 个学分;5 年制的硕博连读学生则
需要至少完成 6 个学分。(注:各项所列学分均为该项得分上限,不累计计分)
(1)参加学术沙龙或学术组会并至少做 2 次主旨发言(1 学分)。
(2)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1-2 次,提交论文并在会议上发言(1 学分)。
(3)参加国内外学术研修或培训(1 学分)。
(4)主持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或参加导师科研项目(2 学分)。
(5)参加学术论坛、学术征文活动并获奖或获得科研奖励(2 学分)。
(6)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并获奖(2 学分)。
创新环节考核由本人在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申请
计入学分导师审核,最后由学院进行二分制审核,其学分不能用课程学分代替。
4.教学与考核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授、师生对话与研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与生生研讨、导师
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实际调查与体验等。
(2)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按百分制计算,所有课程 60 分以上为合格。
(3)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 3 学期进行,由学院和导师组共同组织。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 德、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创新能力培养是否达到培养方案要求。中期考核合格,方允许进 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对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视情况,给予补修、延迟毕业、退学
等处理。具体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开课 | 方式 考核 | 备注 |
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201DX005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54 | 3 | 1 | 考试 | |
201DX006 | 第二外国语(俄语) | 54 | 3 | 1 | 考试 |
201DX007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54 | 3 | 1 | 考试 |
201DX008 | 第二外国语(法语) | 54 | 3 | 1 | 考试 |
201DX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1 | 考试 |
专业必 修课 | 211DX001 |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 54 | 3 | 1 | 考试 | 必选 |
选修课 | 公共必 选课 | 211DX201 | 论文写作指导(科学道德与学 风建设) | 18 | 1 | 1 | 考查 |
专业任选课 | 外国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 211DX202 |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 | 36 | 2 | 1 | 考查 | |
211DX203 | 语言、认知、文化专题研究 | 36 | 2 | 1 | 考查 |
211DX204 | 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05 | 双语词典学 | 36 | 2 | 2 | 考查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开课 | 方式 考核 | 备注 |
| | | 211DX206 | 当代语义学 | 36 | 2 | 2 | 考查 | 选 修 4 门 |
211DX207 |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08 | 语料库语言学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09 | 人工智能与语言专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10 | 心理语义学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38 | 眼动跟踪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 究中的应用 | 18 | 1 | 2 | 考查 |
外 国 文 学 | 211DX211 | 欧美文学专题研究 | 36 | 2 | 1 | 考查 |
211DX212 | 俄苏文学专题研究 | 36 | 2 | 1 | 考查 |
211DX213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 | 18 | 1 | 1 | 考查 |
211DX214 | 20 世纪欧美文学思潮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15 |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16 | 外国文学伦理批评研究 | 18 | 1 | 2 | 考查 |
211DX217 | 西方文论专题研究 | 36 | 2 | 3 | 考查 |
211DX218 | 西方文论名著选读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19 | 当代西方叙事学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 211DX220 |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 36 | 2 | 1 | 考查 |
211DX239 | 形象学 | 18 | 1 | 1 | 考查 |
211DX222 | 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关系研究 | 18 | 1 | 2 | 考查 |
211DX223 |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 | 18 | 1 | 2 | 考查 |
211DX225 | 东北亚文学跨文化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40 | 中外文学比较专题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27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28 | 斯拉夫文学跨文化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9DX216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 36 | 2 | 1 | 考查 |
209DX219 | 外语教学流派 | 18 | 1 | 1 | 考查 |
209DX217 | 外语课程设计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09DX215 | 外语教学数据分析工具及应用 | 36 | 2 | 2 | 考查 |
209DX218 | 外语教育教学跨学科专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209DX220 | 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专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209DX221 |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 36 | 2 | 3 | 考查 |
| | 国 | 211DX229 | 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 | 36 | 2 | 1 | 考查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开课 | 方式 考核 | 备注 |
| | 别 与 区 域 研 究 | 211DX230 | 国别区域研究前沿问题 | 18 | 1 | 2 | 考查 | |
211DX231 | 俄罗斯思想史专题 | 18 | 1 | 1 | 考查 |
211DX232 | 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专题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33 | 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211DX234 |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 18 | 1 | 1 | 考查 |
211DX235 | 日本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 18 | 1 | 1 | 考查 |
211DX236 | 东北亚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211DX237 | 斯拉夫国家研究 | 36 | 2 | 3 | 考查 |
补 修 课 | 209DX508 | 西方语言学流派 | 54 | 0 | 1 | 考查 |
209DX509 | 文学导论 | 54 | 0 | 1 | 考试 |
209DX510 | 应用语言学 | 54 | 0 | 3 | 考试 |
210DX501 | 文学导论 | 54 | 0 | 2 | 考试 |
210DX502 | 日本文化学 | 54 | 0 | 1 | 考查 |
211DX512 | 综合俄语实践 | 54 | 0 | 1 | 考试 |
211DX513 | 普通语言学 | 54 | 0 | 1 | 考试 |
211DX514 | 应用语言学 | 54 | 0 | 3 | 考试 |
211DX515 | 语言统计学 | 54 | 0 | 3 | 考查 |
创新环节 | 211DX701 | 创新能力培养 | | 4 | 5 | 具体要求参见 “创新能力培 养 ”部分 |
211DX702 | 创新能力培养 | | 6 | 5 | |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个人研究计划的制定,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
方案,并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写作博士论文是博士生最重要的学习 任务。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在课程学习与阅读足够的文献后,博士生与 导师一起确定博士论文题目。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 5~
7 名本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开题时,博士生要完成开题报告文本。开题报告主要
审查内容:课题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基础、拟解决的 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成果
等。
3.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生预答辩应在计划答辩时间的前三个月进行。预答辩通过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预答辩须在本学科领域内公开进行, 由 5~7 名本学科专家参加,专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
不低于 60%。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在导师和学科组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 术论文。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 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至少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题 目新颖精炼,有理论与实际价值;(2)格式规范,结构完整,符合国家和学术共同体对博 士论文的要求;(3)方法科学、恰当、有效;(4)论据充分可靠,论证与推理严密且充分, 逻辑性强, 内在一致;(5)有专家认可的创新之处;(6)字数不低于 10 万字。学位论文
应符合学术规范,其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科学研究成果基本要求
博士生申请学位需达到学科规定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在学期间须依据《哈尔 滨师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达到学术论文发 表要求,方可参加博士生学位论文匿名、异地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答辩。论文内容要
与研究方向一致,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6.学位论文评审
在学期间达到学校规定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预答辩通过,方可参加博士学位
论文匿名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7.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和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由 5~9 位(单数)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成员的半数以上应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其中 至少有 2 位外单位专家。具体要求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相关规定执
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 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 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具体办
法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博士生在开题前至少要阅读 100 篇相关学术论文和 30 本相关学术著作,其中必须有外
文文献。要有相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质量由导师负责检查。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的选读著作和需要长年跟踪选读的专业学术期刊的目录
详见下表。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1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F. Engerer& H. J.Schimid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
2 | 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 Gunter Radden, Rene Dirven | John Benjamins ,2007 |
3 | Cognitive Grammar | John Taylo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4 | Cognitive Linguistics | William Croft, D. Allan Cruse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
5 |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 Vyvyan Evans |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6 |
6 | How Words Mean | Vyvyan Evan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7 | Iconicity in syntax | John Haiman | John Benjamins ,1985 |
8 | Language and Time-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 Vyvyan Evan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9 | Metaphors We Live By | George Lakoff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
10 | Morphology in English---Word Form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 | Zeki Hamawand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
11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Lakoff | Basic Books ,1999 |
12 | Psycholinguistics---Language Mind and World | Danny D. Steinberg et.al | Routledge ,2001 |
13 | Psychology of language | David W. Carroll | University of Visconsin , Fifth Edition |
14 | The metaphor we live by | Lakoff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
15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Dirk Geerarets & Hubert Cuycken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16 | The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 John Taylor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 Theory | | |
17 |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 Leonard Talmy | The MIT Press ,2000 |
18 |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 Zoltan Covecs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9 | Китайск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 Тань Аошуан |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 2004 |
20 | Язы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 динамика и вариативность | Н .В .Уфимцева | Москва , 2011 |
21 |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 | Л .С .Выготский | Питер , 2018 |
22 |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 А .А .Леонтьев | Москва , 1997 |
23 | Методы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и | В .П .Серкин |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 2004 |
24 |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модель мира | А .Д .Шмелёв |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 2002 |
25 | Теория ассоциативных полей в кван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 В .А .Долинский | Тезаурус, Москва , 2012 |
26 | Интегративная модель свободного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го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 | Е .И .Горошко | Харьков Москва , 2001 |
27 |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 许高渝,赵秋野等 | 北大出版社,2008 |
28 | 新编心理语言学 | 桂诗春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29 |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 董燕萍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
30 | 双语词典学导论 | 黄建华 | 商务印书馆,2001 |
31 | 语言类型学 | 刘丹青 | 中西书局,2017 |
32 | 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 何安平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
33 | 认知语言学 | 王寅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
34 | 隐喻的认知建构和解读 | 王文斌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
35 | 当代语言学(季刊) | 胡建华主编 |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
36 | 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 | 王克非主编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
37 |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 | 刘利民 | 北京大学 |
38 | 外国语(双月刊) | 束定芳主编 | 上海外语语大学主办 |
39 | 现代外语(双月刊) | 冉永平主编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 |
40 | 心理语言学问题(季刊) | Е .В .Тарасов | 俄罗斯科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外国文学方向)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1 | Введение в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 . Хрестоматия | П .А .Николаев и др . | М .: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7 |
2 | Принципы и приёмы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 А .Б .Есин |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00 |
3 | Слово—образ—смысл :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 В .Ф . Чертов и др . | Дрофа, 2005 |
4 | Основы поэтики: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нализ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кста | Е .А .Зинина | Дрофа, 2007 |
5 |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20-21 веков | В .А . Мескин | Юрайт, 2018 |
6 | Литература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 В .В .Агеносов | Терра, 1998 |
7 | Русские писатели 20 века . От Бунина до Шукшина | Н .Н .Белякова и М .М . Клушкова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06 |
8 |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20 веке .Обретения и утраты . | Л .П .Кременцов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07 |
9 | Русская повесть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 .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сюжета и жанра . | Н .Д .Тамарченко | М .: INTRADA,2007 |
10 | Поэтик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 Н .Д .Тамарченко и др |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ун-т, 2006 |
11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Sacvan Bercovitch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2 |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culture | Gordon Hutn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3 |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 Terry Eagleton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
14 |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 John Richetti ed.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
15 | Ethic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American Poetry | John Wright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
16 |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 | Carl Woodering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17 | English Literature in Context | Paul Poplawsk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18 |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 Emory Elliot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19 | 新编美国文学史 | 刘海平,王守仁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
20 | 英国文学批评史 | 王守仁,胡宝平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21 | 異文化理解の視座 : 世界からみた 日本、日本からみた世界 | 小島孝之,小松親次郎 編 |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3. |
22 | 日本文学から世界文学へ | 川西政明 | 岩波書店, 2013 |
23 | 日本文学からの批評理論 : アンチ エディプス・物語社会・ジャンル横 断 | ハルオ・シラネ , 藤井 貞和, 松井健児編 | 笠間書院,2009 |
24 | 近代日本文学思潮 | 长谷川泉 | 译林出版社,1992 |
25 |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 柄谷行人 |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26 | 日本文学思潮史 | 叶渭渠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27 | 俄国文学史 | 米尔斯基 | 人民出版社,2013 |
28 | 俄罗斯文学讲稿 | 纳博科夫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
29 |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 阿格诺索夫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30 | 文化与信仰: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 | 格奥尔基耶娃 | 华夏出版社,2012 |
31 | 俄国形式主义:历史与学说 | 厄利希 | 商务印书馆,2017 |
32 | 巴赫金全集 | 巴赫金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
33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 方珊等 | 三联书店,1989 |
34 | 文学学导论 | 哈利泽夫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35 | 20 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 张杰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
36 | 韵律与意义:20 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 研究 | 黄玫 | 人民出版社,2005 年 |
37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 朱立元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38 | 金枝 | 弗雷泽 |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
39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 | 勃兰兑斯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
40 | 近代文学批评史(八卷本) | 韦勒克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41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三 册) | 伍彝甫,胡经之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
42 | 文学术语词典 | 艾布拉姆斯,哈珀姆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43 | S/Z | 罗兰 · 巴特,屠友祥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44 | 诗学 | 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
45 |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金莉,李铁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
46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 伊格尔顿,伍晓明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47 | 外国文学评论(季刊) | 陈众议主编 |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主办 |
48 | 外国文学(双月刊) | 胡文仲主编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
49 | 国外文学(季刊) | 程朝翔主编 | 北京大学主办 |
50 | 当代外国文学(双月刊) | 杨金才,刘锋主编 | 南京大学主办 |
51 | 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 | 苏晖主编 |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
52 | 俄罗斯文艺(季刊) | 夏忠宪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
53 | 世界文学(双月刊) | 高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1 |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 Стиль . Интеркультура . | Л .В . Куликова | М .: ИНФРА-М;Красноярск : Сиб . федер . ун -т, 2018 |
2 |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и 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Курс лекций . | В .В .Красных | М .: ИТДГК«Гнозис», 2001 |
3 |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 Д .Б . Гудков | М .: ИТДГК«Гнозис», 2003 |
4 |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 М .А . Кулинич |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17 |
5 |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учеб . | А .П .Садохин | М .: КНОРУС, 2017 |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 пособие . | | |
6 | Основы теори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 Ж . Багана |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17 |
7 | Контексты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 О .А . Корнилов | М .: ИД«КДУ», 2015 |
8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论著精选 | 陈瑞红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
9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 彭青龙等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
10 | 比较文学概论 | 杨乃乔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11 | 比较文学概论 | 陈悙,刘象愚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12 |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 乐黛云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3 | 比较文学教程 | 赵小琪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14 | 比较文学导论 | 狄泽林克著,方维规译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15 | 比较文学论文集 | 张隆溪、温儒敏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
16 | 比较文学译文集 | 张隆溪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
17 | 中西文学交流的里程碑 | 马立安 · 高利克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18 | 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 叶维廉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19 | 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 | 乐黛云,王宁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20 | 中国文学批语史大纲 | 朱东润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21 | 中国审美文化史 | 陈炎等 |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
22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罗根译 |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
23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 朱立元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24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 汤一介 |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
25 | 西方文论概要 | 杨慧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26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 高晨阳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
27 |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 龚鹏程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28 |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 能力的学问 | 关世杰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29 | 跨文化交际:E 时代的范式与 能力构建 | 胡超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30 | 跨越文化的屏障 | 胡文仲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
31 | 东西文化议论集 | 季羡林,张光璘 |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32 | 中国文化要义 | 梁漱溟 | 学林出版社,1987 |
41 | 天人交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 魏光奇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33 | 中西文化异同论 | 郁龙余 | 三联书店,1992 |
34 | 中国文化概论 | 张岱年,方克立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35 | 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 | 安然等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
36 |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认同的建构 | 戴晓东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
37 | 跨文化交流学 | 关世杰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38 |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 胡文仲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
39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 高晨阳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
40 | 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 | 江畅,戴茂堂 |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
41 | 西方文化概论 | 启良 | 花城出版社, 2000 |
42 | 中华文化讲座丛书 第三集 | 吴同瑞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43 | 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 | 邹广文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
44 | 形象叙述学 | 李吟咏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
45 | 形象学的实践 | 王耀路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46 | 形象学导读 | 徐国定 | 南海出版公司,2014 |
47 | 中国比较文学 | 谢天振主编 |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48 | 跨文化交际研究(年刊) | 贾玉新主编 |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会 |
49 | 外国文学评论(季刊) | 陈众议主编 |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主办 |
50 | 外国文学(双月刊) | 胡文仲主编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
51 | 国外文学(季刊) | 程朝翔主编 | 北京大学主办 |
52 | 当代外国文学(双月刊) | 杨金才,刘锋主编 | 南京大学主办 |
53 | 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 | 苏晖主编 |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
54 | 世界文学(双月刊) | 高兴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
55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双月刊) | 常玢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 究所主办 |
56 | 俄罗斯研究(双月刊) | 冯绍雷主编 |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 |
57 | 中外文化与文论 | 曹顺庆主编 |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 文系 |
58 | 中华文化论坛 | 姚乐野主编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59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 乐黛云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60 |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 | 李新梅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 化思潮 | | |
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