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7   浏览: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2)

 

一、学科简介

 

1.学科概况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端于上世纪 50 年代, 1952 年建校初期设立俄语学科, 1956 年设立外语系,开展英语教学,  1972 年起先后设立了英语、日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  2000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翻译学 4  研究方向,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科 1998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立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 5 研究方向,2001、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日语语言文学学科 2002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日语语言学、 日本文学、 日本文化 3 个研究方向,2006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 年、2012 年被评为 省人事厅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2003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心理 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与教学研究、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7 个研究方向,2007 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自 2000 年在学校课程教 学论硕士点培养外语教学论硕士;建有 MTI 翻译中心,培养英、俄、日语翻译硕士。2022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及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校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软科排

名前 20%。

2011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有教授 30 人,其中 4 位二级教授,副教授 82 人,博士 54 人;博   士生导师 6 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31 人。1 人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1 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人为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 人为教   育部霍英东全国优秀教师教学奖获得者;5 位省级教学名师,1 位省级领军人才,11 位校级   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25 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社科一、二、三

等奖多项。人才培养覆盖英、俄、日 、法、西、葡、波、塞、韩、阿 10 个语种。

本学科建有多个科研、教研平台。2007 年获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 ”;2012 年获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2017 年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 备案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 ”;2019 年设立哈尔滨师范大学乌拉圭

研究中心 ”。本学科还设有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东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日本问题研究所。

 

2.学科内涵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涵盖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外文明与 文化交流的产物。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历史悠久,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不断拓

展,知识体系日臻完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有关外国语言及其应用的研究,分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 学以及对特定外语的研究。理论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构造、功能、变 异、进化、获得和产出。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教学、使用、规划和政策。对特定外语的研

究揭示各种外语的特性、其历史演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异同。

外国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包括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 思潮与流派、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等。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新的 拓展,边缘文学研究得到加强,跨学科特征日趋明显,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国际传播

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近年来,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出如下发展 特征或趋势:由传统的语言和文学研究不断拓展至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互相渗透;从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由纯描写性 究转向解释性、实证性研究;由纯理论研究拓展至对现实问题研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跨

学科性和交叉性日显突出。

 

3.学科范围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国别与区域研究 5 个研究方向。学术研究还涉及到翻译学等相关学 科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博士学位点申报 指定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本学科基于师范大学学科优势自设的特色方向,国别与区

域研究是申报后新增方向。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心理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学、认知术语学、对比语言学等。 心理语言学主要借鉴俄罗斯、欧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从汉俄、  汉英双语语言意识以及汉语和斯拉夫语多语语言意识、认知方式角度探究中国外语学习者的 言语理解和生成过程,揭示语言类型、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个性特点;语言文化学主要进行 汉俄、汉英文化核心词观念对比分析;双语词典研究侧重俄汉词典编纂和理论研究、术语词

典研究;认知术语学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汉俄术语异同。

2)外国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俄罗斯、欧美、日本等国别文学与文论,包括对经典作家与作品、文学 思潮和流派、作家创作诗学及其思想艺术,以及文学理论及批评方法论等内容研究。重点探 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伦理批评等理论,以及传记文学、女性文学、丝路沿线国家

文学等创作。俄罗斯文学与文论方向主要从哲学、宗教、民俗、神话等多种文化视角解读俄


罗斯文学,包括对白银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20-30 年代多元文学、苏联文学、后现代主义

文学及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文学的研究。

3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该方向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学进 行比较研究,即不同民族文学间双向或多向的比较研究。重点研究中国文化及国家形象之于 外国文学文化中的接受,着力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学艺术及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比中外文 学文化中不同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比较不同认知背景下交际者的文化认

同。

4)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该方向主要研究国外教育理论、外语学习心理、外语课程标准及课程设计、外语教学模 式、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外语学习方式等。立足心理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 语学科教学论,发挥高师院校整体学科优势,进行本土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索中国 语境下外语教育现代化、外语教学改革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龙江丝路带建设的俄语教

育发展战略、俄语教学研究成果突出。

5)国别与区域研究

该方向以第一手原文资料和国际前沿学术成果为基础,通过系统地收集特定区域(国家) 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的资料和信息,以跨学科方法研究该区域(国  家)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宗教发展与影响、历史演变进程、语言文学艺  术等议题。旨在探析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获得  构建知识的方式。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从知识的本身、结构内容出发,在深入理解一  国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外,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内在本质,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理论观点。

 

二、培养目标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学生具有较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 科基本特点和前沿学术动态,掌握本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具有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学术 创新意识、跨学科视野,具备较强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具备较熟练的外 语口笔语能力和较高的汉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口笔语能力及阅读本学科外文 资料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面向未来、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意识兼备,符合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新文科建设需要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能

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相关部门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对外交流工作。

 

三、质量标准

 

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学位者需在思想品德、基本知识、学术素养、学术道德以及

学术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严谨学风、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培 养学生有国际视野,立志为国家的外语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

际竞争力服务。

2.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特点和前沿动 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意识,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水 平,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有在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较好地掌握一门第二外

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意识,能深入本领域研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研究精神。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严谨的学风和求

实的态度。

4.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

交流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1 .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36 年)。基本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最长不超过 6 年。研究生休学创业和应征参军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试 行)》规定执行。以推免生形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般学制 5 年,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完成或补修全部硕士主干课程,阅读相关文献,一般为 2 年;第二阶段完成博

士课程、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为 3 年。

2 .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19  学分,其中包括课程 15 学分和创新环节 4 学分。以推

免生形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需修满 40 分,含创新环节 6 学分。

 

五、培养方式

 

1.采取授课与答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2.采取导师个人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3.采取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有计划地 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派出博士生到国内外相应的院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访学

研究,互相承认学分。


六、培养环节

 

1.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个人学习计划和个人研究计

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研究生学院和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授课方式可灵活多样,一般以专题研讨为主。

3.博士生在深入把握本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科研项目、课程内容或需

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

4.博士生应尽早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在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和导师

组应加强全程指导和检查,按规定做好开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工作。

5.博士生应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相关要求,在学术期刊上发

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

6.以推免生形式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综合考 核,一般在第四学期末进行,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享受博士生待遇,由学校作 为新录取的博士生上报国家教育部备案;未通过考核者,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不宜继续

培养者,应终止学习,发结业证书。

 

七、课程设置

 

1.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教育后第一周内完成个人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确定必 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学习方案,明确文献阅读的目标、任务、检查形式及创新能力培养的 具体方式、要求,设计国内外研学、访学计划。经导师组审核,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

学院备案。

2.课程设置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 3 个模块构成,其中,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5 学分)和专业必修课(3 学分),共计 8 学分;选修课包括论文 写作指导(含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1 学分)和专业任选课(6 学分),不低于 7 学分。  课程总学分为 15 学分。18 学时/1 学分。跨学科考入者需修读本学科硕士阶段 2-3  门主干课

程,成绩需合格。具体的课程设置见表 1

3.创新能力培养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创新 环节考核学分可以通过以下 6 种方式获得,至少要完成 4 个学分;5 年制的硕博连读学生则

需要至少完成 6 个学分。(注:各项所列学分均为该项得分上限,不累计计分)

1)参加学术沙龙或学术组会并至少做 2 次主旨发言(1 学分)。

2)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1-2 次,提交论文并在会议上发言(1 学分)。

3)参加国内外学术研修或培训(1 学分)。


4)主持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或参加导师科研项目(2 分)。

5)参加学术论坛、学术征文活动并获奖或获得科研奖励(2 学分)。

6)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并获奖(2 学分)。

 

创新环节考核由本人在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申请

计入学分导师审核,最后由学院进行二分制审核,其学分不能用课程学分代替。

4.教学与考核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授、师生对话与研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与生生研讨、导师

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实际调查与体验等。

2)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按百分制计算,所有课程 60 分以上为合格。

3)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 3 学期进行,由学院和导师组共同组织。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 德、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创新能力培养是否达到培养方案要求。中期考核合格,方允许进 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对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视情况,给予补修、延迟毕业、退学

等处理。具体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开课

方式

考核

备注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201DX005

第二外国语(英语)

54

3

1

考试

 

201DX006

第二外国语(俄语)

54

3

1

考试

201DX007

第二外国语(日语)

54

3

1

考试

201DX008

第二外国语(法语)

54

3

1

考试

201DX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考试

专业必

修课

 

211DX001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54

 

3

 

1

 

考试

 

 

 

必选

选修课

公共必

选课

 

211DX201

论文写作指导(科学道德与学

风建设)

 

18

 

1

 

1

考查

专业任选课

外国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211DX202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

36

2

1

考查

 

211DX203

语言、认知、文化专题研究

36

2

1

考查

211DX204

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05

双语词典学

36

2

2

考查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开课

方式 考核

备注

 

 

 

211DX206

当代语义学

36

2

2

考查

 

 

 

 

4

211DX207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

36

2

2

考查

211DX208

语料库语言学

18

1

3

考查

211DX209

人工智能与语言专题研究

18

1

3

考查

211DX210

心理语义学

18

1

3

考查

 

211DX238

眼动跟踪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

究中的应用

 

18

 

1

 

2

考查

211DX211

欧美文学专题研究

36

2

1

考查

211DX212

俄苏文学专题研究

36

2

1

考查

211DX21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

18

1

1

考查

211DX214

20 世纪欧美文学思潮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15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16

外国文学伦理批评研究

18

1

2

考查

211DX217

西方文论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211DX218

西方文论名著选读

18

1

3

考查

211DX219

当代西方叙事学研究

18

1

3

考查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11DX220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36

2

1

考查

211DX239

形象学

18

1

1

考查

211DX222

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关系研究

18

1

2

考查

211DX223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

18

1

2

考查

211DX225

东北亚文学跨文化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40

中外文学比较专题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27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8

1

3

考查

211DX228

斯拉夫文学跨文化研究

36

2

2

考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9DX216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36

2

1

考查

209DX219

外语教学流派

18

1

1

考查

209DX217

外语课程设计研究

36

2

2

考查

209DX215

外语教学数据分析工具及应用

36

2

2

考查

209DX218

外语教育教学跨学科专题研究

18

1

3

考查

209DX220

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专题研究

18

1

3

考查

209DX221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36

2

3

考查

 

 

211DX229

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

36

2

1

考查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开课

方式 考核

备注

 

 

     

211DX230

国别区域研究前沿问题

18

1

2

考查

 

211DX231

俄罗斯思想史专题

18

1

1

考查

211DX232

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专题

36

2

2

考查

211DX233

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

18

1

3

考查

211DX234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18

1

1

考查

211DX235

日本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18

1

1

考查

211DX236

东北亚研究

36

2

2

考查

211DX237

斯拉夫国家研究

36

2

3

考查

 

 

  

209DX508

西方语言学流派

54

0

1

考查

209DX509

文学导论

54

0

1

考试

209DX510

应用语言学

54

0

3

考试

210DX501

文学导论

54

0

2

考试

210DX502

日本文化学

54

0

1

考查

211DX512

综合俄语实践

54

0

1

考试

211DX513

普通语言学

54

0

1

考试

211DX514

应用语言学

54

0

3

考试

211DX515

语言统计学

54

0

3

考查

 

 

创新环节

 

211DX701

 

创新能力培养

 

 

4

 

5

具体要求参见

“创新能力培

 ”部分

211DX702

创新能力培养

 

6

5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个人研究计划的制定,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

方案,并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学院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写作博士论文是博士生最重要的学习 任务。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在课程学习与阅读足够的文献后,博士生与 导师一起确定博士论文题目。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 5~

7 名本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开题时,博士生要完成开题报告文本。开题报告主要


审查内容:课题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基础、拟解决的 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成果

等。

3.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生预答辩应在计划答辩时间的前三个月进行。预答辩通过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预答辩须在本学科领域内公开进行,  57 名本学科专家参加,专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

不低于 60%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在导师和学科组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 术论文。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 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至少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题 目新颖精炼,有理论与实际价值;(2)格式规范,结构完整,符合国家和学术共同体对博 士论文的要求;(3)方法科学、恰当、有效;(4)论据充分可靠,论证与推理严密且充分, 逻辑性强, 内在一致;(5)有专家认可的创新之处;(6)字数不低于 10 万字。学位论文

应符合学术规范,其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科学研究成果基本要求

博士生申请学位需达到学科规定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在学期间须依据《哈尔 滨师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达到学术论文发 表要求,方可参加博士生学位论文匿名、异地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答辩。论文内容要

与研究方向一致,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6.学位论文评审

在学期间达到学校规定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预答辩通过,方可参加博士学位

论文匿名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7.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和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由 59 位(单数)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成员的半数以上应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其中 至少有 2 位外单位专家。具体要求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相关规定执

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 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 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具体办

法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博士生在开题前至少要阅读 100 篇相关学术论文和 30 本相关学术著作,其中必须有外

文文献。要有相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质量由导师负责检查。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的选读著作和需要长年跟踪选读的专业学术期刊的目录

详见下表。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        Engerer&         H.

J.Schimid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

 

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Gunter   Radden,   Rene

Dirven

 

John Benjamins 2007

3

Cognitive Grammar

John Tayl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iam Croft, D. Allan

Cru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Vyvyan Evans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How Words Mean

Vyvyan Ev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Haiman

John Benjamins 1985

 

8

Language  and Time-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Vyvyan Ev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9

Metaphors We Live By

George Lako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0

Morphology   in   English---Word

Form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

 

Zeki Hamawan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11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Lakoff

Basic Books 1999

 

12

Psycholinguistics---Language

Mind and World

Danny     D.     Steinberg

et.al

 

Routledge 2001

 

13

 

Psychology of language

 

David W. Carroll

University   of  Visconsin   Fifth

Edition

14

The metaphor we live by

Lako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15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Dirk       Geerarets       &

Hubert Cuycke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

The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John Taylo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Theory

 

 

17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Leonard Talmy

The MIT Press 2000

18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Zoltan Covec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9

 

Китайск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Тань Аошуан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

2004

 

20

Язы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 динамика

и вариативность

 

Н  .Уфимцева

 

Москва , 2011

21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

Л  .Выготский

Питер , 2018

22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А  .Леонтьев

Москва , 1997

23

Методы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и

В  .Серкин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 2004

 

24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модель мира

 

А  .Шмелёв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

2002

 

25

Теория ассоциативных полей в

кван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В  .Долинский

 

Тезаурус, Москва , 2012

 

26

Интегративная                  модель

свободного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го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

 

Е  .Горошко

 

Харьков Москва , 2001

27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许高渝,赵秋野等

北大出版社,2008

28

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9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董燕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0

双语词典学导论

黄建华

商务印书馆,2001

31

语言类型学

刘丹青

中西书局,2017

32

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何安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3

认知语言学

王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4

隐喻的认知建构和解读

王文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5

当代语言学(季刊)

胡建华主编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36

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

王克非主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37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

刘利民

北京大学

38

外国语(双月刊)

束定芳主编

上海外语语大学主办

39

现代外语(双月刊)

冉永平主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

40

心理语言学问题(季刊)

Е  .Тарасов

俄罗斯科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外国文学方向)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

Введение      в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 .

Хрестоматия

П  .Николаев и др .

М .: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7

2

Принципы     и     приёмы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А  .Есин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00

3

Слово—образ—смысл                      :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В  . Чертов и др .

Дрофа, 2005

4

Основы поэтики: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анализ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кста

Е  .Зинина

Дрофа, 2007

5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20-21

веков

В  . Мескин

Юрайт, 2018

6

Литература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В  .Агеносов

Терра, 1998

7

Русские писатели 20 века . От Бунина

до Шукшина

Н  .Белякова  и  М  .

Клушкова

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06

8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20

веке .Обретения и утраты .

Л  .Кременцов

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07

9

Русская  повесть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 .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сюжета и жанра .

Н  .Тамарченко

М .: INTRADA,2007

10

Поэтик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Н  .Тамарченко и др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ун-т, 2006

1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acvan Bercovit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culture

Gordon Hutn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erry Eaglet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4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John Richetti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15

Ethic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American Poetry

John Wright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16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

Carl Wooder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7

English Literature in Context

Paul Poplawsk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8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Emory Elliot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9

新编美国文学史

刘海平,王守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

英国文学批评史

王守仁,胡宝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

異文化理解の視座  世界からみた

日本、日本からみた世界

小島孝之,小松親次郎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3.

22

日本文学から世界文学へ

川西政明

岩波書店, 2013

23

日本文学からの批評理論  アンチ エディプス物語社会ジャンル横

ハルオシラネ ,  藤井

貞和,  松井健児編

笠間書院,2009

24

近代日本文学思潮

长谷川泉

译林出版社,1992

25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柄谷行人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6

日本文学思潮史

叶渭渠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

俄国文学史

米尔斯基

人民出版社,2013

28

俄罗斯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29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阿格诺索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0

文化与信仰: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

格奥尔基耶娃

华夏出版社,2012

31

俄国形式主义:历史与学说

厄利希

商务印书馆,2017

32

巴赫金全集

巴赫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3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方珊等

三联书店,1989

34

文学学导论

哈利泽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5

20 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

张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6

韵律与意义:20 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

研究

黄玫

人民出版社,2005

37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8

金枝

弗雷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9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

勃兰兑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0

近代文学批评史(八卷本)

韦勒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1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三

册)

伍彝甫,胡经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2

文学术语词典

艾布拉姆斯,哈珀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

43

S/Z

罗兰 · 巴特,屠友祥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4

诗学

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5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金莉,李铁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46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伊格尔顿,伍晓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

外国文学评论(季刊)

陈众议主编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主办

48

外国文学(双月刊)

胡文仲主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49

国外文学(季刊)

程朝翔主编

北京大学主办

50

当代外国文学(双月刊)

杨金才,刘锋主编

南京大学主办

51

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

苏晖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52

俄罗斯文艺(季刊)

夏忠宪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53

世界文学(双月刊)

高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                Стиль .

Интеркультура .

Л  . Куликова

М .:  ИНФРА-М;Красноярск  :  Сиб .

федер . ун -т, 2018

2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и 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Курс

лекций .

В  .Красных

М .: ИТДГК«Гнозис», 2001

3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Д  . Гудков

М .: ИТДГК«Гнозис», 2003

4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М  . Кулинич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17

5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учеб .

А  .Садохин

М .: КНОРУС, 2017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пособие .

 

 

6

Основы                            теори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Ж . Багана

М .: ФЛИНТА: Наука, 2017

7

Контексты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учеб . пособие .

О  . Корнилов

М .: ИД«КДУ», 2015

8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论著精选

陈瑞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9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彭青龙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10

比较文学概论

杨乃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

比较文学概论

陈悙,刘象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比较文学教程

赵小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

比较文学导论

狄泽林克著,方维规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

比较文学论文集

张隆溪、温儒敏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6

比较文学译文集

张隆溪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7

中西文学交流的里程碑

马立安 · 高利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

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叶维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9

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

乐黛云,王宁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

中国文学批语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

中国审美文化史

陈炎等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2

中国文学批评史

罗根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3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汤一介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5

西方文论概要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高晨阳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7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龚鹏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

能力的学问

关世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9

跨文化交际:E  时代的范式与

能力构建

胡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0

跨越文化的屏障

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1

东西文化议论集

季羡林,张光璘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32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学林出版社,1987

41

天人交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魏光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

中西文化异同论

郁龙余

三联书店,1992

34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5

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

安然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6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认同的建构

戴晓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7

跨文化交流学

关世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8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9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高晨阳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40

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

江畅,戴茂堂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1

西方文化概论

启良

花城出版社, 2000

42

中华文化讲座丛书 第三集

吴同瑞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3

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

邹广文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4

形象叙述学

李吟咏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5

形象学的实践

王耀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6

形象学导读

徐国定

南海出版公司,2014

47

中国比较文学

谢天振主编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8

跨文化交际研究(年刊)

贾玉新主编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会

49

外国文学评论(季刊)

陈众议主编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主办

50

外国文学(双月刊)

胡文仲主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

51

国外文学(季刊)

程朝翔主编

北京大学主办

52

当代外国文学(双月刊)

杨金才,刘锋主编

南京大学主办

53

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

苏晖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54

世界文学(双月刊)

高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55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双月刊)

常玢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

究所主办

56

俄罗斯研究(双月刊)

冯绍雷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

57

中外文化与文论

曹顺庆主编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

文系

58

中华文化论坛

姚乐野主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59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乐黛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0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

李新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化思潮

 

 

61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

毕继万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62

跨文化交际理论

戴晓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3

地缘文化

阮炜

上海三联书店,2006

64

波兰文学

易丽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5

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

于连  沃尔夫莱 (Julian

Wolfreys),陈永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6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

黎皓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7

20 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

斯文学

淼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8

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

张冰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9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

张建华, 王宗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0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

1992-2001

张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1

南斯拉夫当代文学

郑恩波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72

文化间的理论旅行: 比较文学

与跨文化研究论集

周宪

译林出版社,2017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H. Ster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P.R. Howatt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 Spolsky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ire Kramsch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Janice Yalde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enny U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Practice and Theory

 

 

7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ith Johns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Jack C. Richards, et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9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

李传松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

艾伦 · 贾纳斯泽乌斯

基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

当代教育学(第 4 版)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2

课程论: 基础、原理和问题(第 5

版)

Allan C. Ornstein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

课程与教学论

张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4

当代教学论(第 8 版)

David  G. Armstron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 2 版)

陈琦,刘儒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

教育心理学(第 4 版)

皮连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7

教育心理学(第 7 版)

Robert Slavin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8

 5 年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领域文献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生选读书目与杂志

 

(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В  .Зеньковский

М.: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1

2

Философия Учебник для вузов

В  .Миронова

М.:Норма,2005

3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Н  . Лосский

М.: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1

4

Введение в этику

А  .Гусейнов

М.:Изд-во Моск . ун-та,1985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5

Сущность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я//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русского

Русское

С  .Франк

СПб .  1996

6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мысли        и

культуры XVII-XVIII веков

А  .Лаппо-Данил

евский

М ., 1990

7

Сост.   иеромонах   Иоанн

(Кологривов)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святости

Иеромонах Иоанн

 

(Кологривов)

Брюссель , 1961

8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эт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

Пеунова, М  .

( Редактор)

М.: 1976

9

Очерки  эт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

в России конца XIX  начала

ХX века

Целикова,

О  .(Редактор)

М.:1985

10

На     рубеже     эпох .     Из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эт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 конца XIХ—XX вв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убличн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ГПИБ)

Тамбов , 1996

11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марксистско-ленинской   этики

в СССР

А .Г.Харчев        ,

Б  .Яковлев

Л . 1972

12

Условия          абсолютного

добра :         Основы         этики;

Характер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Н  .Лосский

М.:1991

13

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Х  Томах

(Из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  .Хомяков

М . : 1994. Т. 2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Философской Мысли)

 

 

14

Святые Древней Руси

Г.П .Федотов

М . : 1990

15

Современные    учения    о

нравственности и ее история

П  .Лавров

СПб . 1903— 1904.

16

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жизнь   //

Субъективизм                            и индивидуализм                         в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философии . Критический    этюд    о    Н  .

Михайловском . Приложение

Н  .Михайловски

й//Н  .Бердяев

М.: 1999

17

Hравственность и право в

их взаимных отношениях

В .Г.Щеглов

Ярославль , 1889

18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сознательной       нравственной

жизни // Аксиомы философии

Л  .Лопатин

М.:1996

19

Философ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

Обзор   кн .   ст.   и   заметок  ,

преимущественно на рус . яз .

имeющих        отношение        к

философским знаниям

Я  .Калубовский

М.:1894— 1896

20

Предисловие//Субъективи

зм      и      индивидуализм      в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П  .Струве//

Бердяев Н  .

М.:1999

21

Моральный выбор

И .Титаренко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80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22

Э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 Ежегодник

А  .Гусейнов

М.:1988-2008

23

История этических учений

А  .Гусейнов

М.:Гардарики,2003

24

Великие       пророки       и

мыслители .Нравственные

учения  от  Моисея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А  .Гусейнов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Вече》,

2009

25

Вопрос                      философии

1950-2012г)

Главный

М.:Редакция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редактор

Пружинин

Исаевич

Борис

26

Человек(1990-2012 г)

Интеграция :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и

Наука

М.:Редакция Человек

27

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1995-2012 г)

ООО

"Политиздат"

М.:Редакция“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

28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мысли:  В  3  т.

Т.1

И  .Задорожнюка

 .Г.Лаврик

М.:Республика,1997

29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мысли:  Ежегодник  за

2001 —2002 годы

М  .Колерова

М.:Три квадрата,2002

30

Славяноведение                        в

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 .

Био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В  . Дьяков и др .

М . : 1979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31

«Общий»          славян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типология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флексии

Н  . Запольская

М . : 2003

32

Сербия на Балканах . ХХ век

К  .Никифоров

М . : 2012

33

Южные         славяне        в

балканском и общеславянском

контексте:

Этн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

А  .Плотникова

М . : 2013

34

История мировой славистики

А  .Слива

М . :2007

35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Huntington,S.

London: Simon & Schuster

2011

36

The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Khanna, P.

London: Orion 2019

3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an M. Sussm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4

38

Survey of European Culture

Sidwell D. 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9

『日本の社会と文化』

井上俊,伊藤公雄

世界思想社,2010

40

『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

中根千枝

講談社,1967

41

『「甘え」の構造』

土居健郎

広文堂,2007

42

『近代日本の精神構造』

神島二郎

岩波書店,1961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43

『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

間』

加藤周一

岩波書店,2007

44

『近代家族の成立と終焉(新

版)』

上野千鶴子

岩波書店,2020

45

『海洋アジア VS.大陆ア

ジア 日本の国家戦略を考え

—』

白石隆

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

46

『家族イデオロギー 

ーディングス アジアの家族

と親密圏』第 1 

森本一彦,平井晶

,落合恵美子編

有斐阁,2022

47

『东アジア共同侉  

统合のゆくえと日本—』

谷囗诚

岩波新书,2004

48

20 世紀日本と東アジア

の形成 : 18672006』

伊藤之雄, 川田稔編

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

49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

武卉昕

人民出版社,2011

50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丛书:俄苏马克思主义伦理思

想史纲

王文东

重庆出版社,2020

5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

逻辑与认知理论

А  .拉津,武卉昕

国外理论动态,2018

52

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

郭树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3

区域国别研究:历史、理论

与方法

王逸舟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54

区域与国别之间

吴小安

科学出版社,2021

55

国际区域学概论

张蕴岭

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

56

一带一路: 区域与国别经

济比较研究

刘伟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7

国别区域视角下的丝绸之

路经济带研究

陆纲

时事出版社,2018

58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版)

倪世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59

当代国际关系史

朱明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60

国际关系精要

卡伦·明斯特、伊

·阿雷奎恩-托夫特

(潘中岐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61

权力·制度·文化: 国际关系

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

秦亚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2

国际关系史(第二版)

刘德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3

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

野(第十版)

宾厄姆·鲍威尔等

.杨红伟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4

当代国际关系史

朱明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65

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

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庞中英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66

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

郭树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67

中国 东盟合作中的政党

与社会团体研究

胡昊,翟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68

思想俄国

刘文飞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69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

张丽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0

俄罗斯思想的诞生与流变

张丽君

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

71

俄罗斯的命运:俄罗斯思

想文库

·别尔嘉耶夫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72

俄罗斯思想

·别尔嘉耶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7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瓦·普列汉诺夫

商务印书馆,1996

74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 7

·数字教材版)

李景治,林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7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

冯特君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76

世界文化史

裔昭印,徐善伟,赵鸣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7

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马克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8

国际关系史第二版

刘德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9

跨文化交际新视野

贾玉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80

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

夏玉和,李又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1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梅仁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82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第四版)

朱永涛,王立礼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3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

孙有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4

俄国斯拉夫主义

白晓红

商务印书馆,2006

85

百年捷克

孔寒冰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86

波兰通史

刘祖熙

商务印书馆,2006

87

保加利亚史

马细谱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88

南斯拉夫通史

马细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9

斯拉夫文明

于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0

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及服

务需求研究

赵秋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91

21 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

(日)落合惠美子

著,郑杨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92

关于祖先

柳田国男著,王晓葵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93

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

川田稔著,郭连友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4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

克特著,吕万和、熊达

云、王智新译

商务印书馆,1990

95

东北亚共同体建设

具天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6

日本的  中等国家 ”外交

———战后日本的选择和构想

添谷芳秀著、李成日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十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211DX001                              课程名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

课程简介:

本课程开设分为四个部分。其中,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结合外语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研究 语言学前沿理论,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归纳、概括,联系语言特点,从哲学、 思维科学的高度论述外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范畴、原理,使学生了解并学习应用比较具体

的、甚至联系特定语言学分支学科或特定语言层面的研究方法、步骤、程序。

文学研究方法论,结合外国文学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研究文学前沿理论、学习外国文 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外国文学学科的基本研究规律、科研方向与课题选择;了解外国文学批 评及理论研究的方法,包括批评和研究的性质、历史和功能,重点介绍各种批评方法的理论

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批评主体、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主要涉及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比较文学 的理论概要、文化转型和比较文学的新发展、跨文化研究理论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有 利于了解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新的发展动态,从而寻找与跨文化研究方法的结合点。帮 助学生们树立发展的、多元的文化观。同时,跨文化研究方法论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与理解,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论,结合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特点,以具体研究案例为导 入,深度解析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特别是研究 设计能力和水平。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辨研究能力,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

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希尔等.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 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鲁德斯坦..大学论文写作十二讲:本科、硕士和博士论文通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5 王德春. 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王福祥,吴汉樱 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文秋芳等.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 陈建华.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 1 卷). 重庆出版社,2016.

9 刘锋杰. 文学批评学教程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邱运华.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 2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 王先霈,胡亚敏. 文学批评导引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王一川. 文学批评教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  陈犉,刘象愚. 比较文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

14 胡亚敏. 比较文学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16 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7 乐黛云.跨文化研究方法论初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16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9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 周启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1 Herbert W. Seliger & Elana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22 Jo McDonough & Steven McDonough. Research Methods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3 Masataka Yamaguchi Dennis Tay.Approaches to language,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

Interse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4.

24 Sharifan, F. Advances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Springer, 2017.

25 Zoltán Dőrnyei & Tatsuya Taguchi. Questio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7.

26 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211DX202                课程名称: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开设基础是硕士学位课程《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是硕士课程《俄罗斯心 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的基础 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描写和呈现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前沿问题,包括:语言意识理论及研究 方法;语言个性;民族心理语言学;人—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心理诗学;职业的心理语 言学研究等。学习本门课程后,学习者能够概括了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最新发展趋势,深刻 领会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精髓和独特之处;通过专题讲座、课堂研讨、学术组会培养问题意识

和批判性思维;能就某一专题创新思考,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Белянин В  ..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1.

2 Выготский Л  .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 . Питер.2018.

3  Горошко  Е  .  Интегративная  модель  свободного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го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 .


Харьков Москва.2001.

4 Долинский В  .Теория ассоциативных полей в кван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 Тезаурус,

М . : 2012.

5 Залевская А  .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0.

6 Леонтьев А  .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 1997.

7 Сахарный Л  .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1989.

8 Серкин В  . Методы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и . Аспект Пресс.2004.

9 Тань Аошуан . Китайск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4.

10 Уфимцева Н  . Язы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 динамика и вариативность . Москва.2011

11 Фрумкина Р.М .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 2001.

12 Шмелёв А  .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модель мира .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2.

 

 

课程编号:211DX203                  课程名称:语言·认知·文化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硕士阶段的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课程 为基础,聚焦现实、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突显学科间的界面研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 读文本。通过讲授、讨论、讲座等方式探究语言自身的本质。针对目前认知心理学、认知人 类学、分布式认知、复杂学科与人类语言之间界面脱节问题,把语言置于文化认知的语境下 进行考察,建构语言文化概念化模型,以丰富的案例与语料诠释模型的解释力与描写力。培 养学生宏观与微观语言考察能力,能够以文化模型为背景把握语言系统语义表征的规律,能

够以人类的认知规律识解语言中结构建构与语义表征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Режабек Е .Я., Филатова А  .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 2010

2 李恒威,武锐. 认知科学:再启两种文化的对话. 社会科学战线 2018(3)

3 刘宏. 俄语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4 彭正银. 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浅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9)

5 汪亚利. 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外国语言文学 2012(3)

6 张积家. 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汉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词相似性分类

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报 2008(07)

 

课程编号:211DX204                  课程名称: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硕士阶段的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二语习得、


文化语言学课程为基础,课程聚焦于应用语言学最新发展趋势。如:应用语言学与相关学科 关系; 应用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测试研究、语料库语言 学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神经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处理研究,包括双语大脑、语言与老龄化、 神经状况对语言、认知和交流的影响;尝试探究脑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揭示人脑 “黑匣子 ”的奥秘,相关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通过讲授,讨论学习等授课方式培养 学生运用语言学各流派理论,解释动态变化的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全方位视角探究第二语言

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模式,掌握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Alan DaviesCatherine Elder.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2 Alan Davies.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2007.

3 Mary McGroarty. Neuro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Processing.商务印书

馆,2006.

4    Zoltan Dornyei.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211DX205                   课程名称:双语词典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词典学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词 典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侧重介绍双语词典编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词典编撰历史、词典批 评、词典的类型、双语词典的分类、词典的宏观结构以及微观结构。同时,该课程对词典编 写的各个阶段进行介绍,对词典编写的体例及规范加以概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 够了解词典学,特别是双语词典学的学科话语体系,能够对双语词典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批评,

掌握词典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双语词典编撰的一般流程,学会双语词典编撰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Берков В  . Вопросы двуязычной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Словник).Л .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ГУ,

1973.

2 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01.

3 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章宜华.当代词典学. 商务印书馆,2007.

 

 


课程编号:211DX206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名称:当代语义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系统阐述当代语义学基本知识和前沿理论,在词汇语义 学、句法语义学、语篇语义学以及语用学框架内阐述意义理论、词义构成理论、语义配价 论、义素分析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句子的命题语义结构、句子的整合分析方法、预设 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等;第二板块介绍当今世界语义学 究的主要流派之一——莫斯科语义学派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包括元语言理论、 语言的整合一体描写理论、意思-文本模式等;第三板块阐述与语义学交叉的分支学科,如

认知语义学、文化语义学、模糊语义学等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    Лайонз Джон .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 М .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3.

2    Кобозева И  .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 М . КомКнига, 2007.

3    Скребцова Т.Г.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 М . Изд . дом ЯСК, 2018.

4 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勤.俄语句法语义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 叶枫.语篇语义学.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7 张家骅等.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商务印书馆,2005.

 

课程编号:211DX207                课程名称: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开设基础是硕士学位课程《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和《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相关联的课程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是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的

拓展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描写和呈现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内容。随着俄罗斯心理语言 学、神经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加关注从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角 度来研究大脑言语功能与交际能力,主要探究大脑两半球言语交际能力神经机制的单侧化及 协同、大脑两半球语法、大脑两半球与思维的关系、大脑两半球加工信息的神经心理机制, 该领域研究对外语教学有重要启示。学习本门课程后,学习者能够概括了解俄罗斯神经心理 语言学研究最新发展趋势;通过专题讲座、课堂研讨、学术组会培养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批判

性思维;能就某一专题创新思考,深入研究。

参考书目:

1 Леонтьев А  .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1997.

2 Лурия А .Р. Язык и сознание .Феникс, 1998.

3 Сахарный Л  .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Ленинград, 1989.

4 Седов К  . Нейр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Лабиринг,2007.


5 桂诗春.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6 桂诗春.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1993.

7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8 赵秋野.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外语学刊,2011(4).

9 赵秋野,孙秋花.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大脑言语功能与交际能力研究. 天津外国语

大学学报,2011(4).

 

课程编号:211DX208                     课程名称:语料库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语料库的概念内涵和分类、语料库 的设计与开发、语料库的加工和管理技术、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语料库方法在计算语 言学等学科中的应用等。学习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已有语言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 识的基础上建立起语料库语用学知识的基本架构,掌握语料库语言学同语言学、统计学、计 算机科学、计算语言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建构

语料库并开展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安平.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和实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黄昌宁.语料库语言学. 商务印书馆,2002.

4 余国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211DX209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与语言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硕士阶段的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 课程为根基,探究语言概念加工的信息整合过程,因为语言与人类智能有密切相关。课程主 要通过讨论、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事实陈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探究人类语言产出的运行机制。课程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图像与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中的形式与意义、语言与思维、人工智能与计算模型,人工智能与心理

语言加工,语言加工中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二语学习中的人工智能研究。

 

参考文献:

1 Pereira, Cmara  . Creativ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 conceptual blending approach.

Walter de Gruyter & Co.    2007.


2 Marina, Dodigovi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aising Error

Awarenes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3 徐雪涛.语言、图像与人工智能.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课程编号:211DX210                     课程名称:心理语义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心理语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心理语义学的概念内涵和分类、心理 语义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层面以及应用领域。学习者通过本门课程的 学习,能够在已有的语言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心理 语义学的基本架构,掌握心理语义学同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 语言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心理语义学领域的系统研

究。

参考书目:

1  Кожевникова    О  .,Вьюжанина    С  .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а,    Метод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дифференциала . Ижевск, 2016.

2    Петренко В  .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а сознания . М . Изд-во Моск . ун -та, 1988.

3    Петренко В  .Основы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и, 3-е изд . — М . Эксмо, 2010 .

4 (美)福多.心理语义学:心智哲学中的意义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8.

 

课程编号:211DX238           课程名称:眼动跟踪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讲解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研究方法、研 究发现及相关的理论模型。课程将聚焦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眼动与认知的关系、利用 眼动跟踪研究阅读中视觉感知、词汇加工、句法加工及篇章阅读的机制方法和发现。课程主 要通过课堂讲解、经典文献研讨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深入了 解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认知机制最新发展趋势,深刻领会眼动跟踪技术实验设计的基

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利用眼动跟踪技术进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馨 双语阅读中的眼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2.    Черниговская Т.В . Взгляд кота шредингера: регистрация движений глаз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Изд-во С .-Петерб .ун-та, 2018.

3.    Rayner, K., Pollatsek, A., Ashby, J., & Clifton Jr, C. (2012). Psychology of read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 York and London.


4.     Rayner, K. (1998).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3), 372–422.

5.     Rayner, K. (2009). Eye movements and attention in reading, scene perception, and visual sear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8), 1457-1506.

 

 

 

 

课程编号:211DX211          课程名称:欧美文学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欧美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学,同时,各国文学经历 了大体上相似的发展道路,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该课程采用教师 讲座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对欧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潮流派作 系统的、力求全面的评述,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欧美文学发展的规律,了解 现代文学艺术方法、风格、思潮、流派、概念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现代审美和艺术欣赏的要 求,又对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做重点论述,使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子峰,王立新.欧美文学史传.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2 汪介之.欧美文学评论选-古代至 18 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汪介之.欧美文学评论选-19 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汪介之.欧美文学评论选-20 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郑克鲁.20 世纪欧美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课程编号:211DX212            课程名称:俄苏文学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通过文学专题形式讲授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罗斯文 学、20 世纪苏俄文学及后苏联文学的前沿性问题,宏观把握并系统了解 19-20 世纪俄罗斯 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艺术特色,重点探讨俄罗斯文学与本国传统文学、欧洲文学的渊源,以及 俄罗斯文学与世俗文学、宗教文学、文化哲学等相互关系,探讨 19-20 世纪俄苏文学发展史 上俄国-苏联-后苏联-新俄罗斯等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学创作的转型问题,可为博士研究生学

习中问题意识及论文选题奠定先决的学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阿格诺索夫.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 人民出版社,2013.


3 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 曹靖华.俄苏文学史(上中下卷)(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文飞.俄国文学大花园.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捷.当今俄罗斯文坛扫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211DX213          课程名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文学专题形式讲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即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新俄 罗斯文学,介绍后代主义文学、后现实主义文学、反乌托邦文学、启示录文学等文学流派。 重点讲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脉络、理论模式、诗学体系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讲解 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概念、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讲解反乌托邦文学的 审美特征、精神内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讲解俄罗斯启示录文学的概念、发展、起源、末世

论思想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参考文献:

1 董晓.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花城出版社,2010.

2 李新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 淼华. 20 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张捷.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1992-2001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张建华,张朝意.当代外国文学纪事 1980-2000 俄罗斯卷. 商务印书馆,2017.

6 赵杨.颠覆与重构: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乌托邦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7 郑永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课程编号:211DX214            课程名称:20 世纪欧美文学思潮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角度论述 20 世纪欧美文学思潮,把 20 世纪 现实主义放在与 19 世纪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中和 20 世纪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进入 20  纪以来,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发生质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否认,20 世纪的现实 主义是 19 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只是这种继承,包括了突破性在内的创造性的发展。关 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本课程提出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在现实主义研究中 占有重要地位。对后现代主义这一文艺和文化现象,本课程特别指出它的文化虚无主义,它

的总体倾向是一种倒退。

参考文献:

1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2005.

3 郑振铎.文学大纲(近代卷).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4 周宪. 20 世纪西方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211DX215           课程名称: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讲授:(1) 白银时代文学创作流派,包括现实主义的变异,象征主义、未 来主义、阿克梅主义等文学思潮,及同时期小说创作中的表现主义及印象主义倾向;(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迷误与曲折,历史的得失;(3)苏联时期的非主流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文学,存在主义小说;(4)后现代主义与后现实主义文学。课程主 要目的在于让博士研究生宏观把握并系统了解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的演变规律、创作诗

学特征,盛衰的历史及文学缘由。课程可为博士论文选题奠定宽宏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皓智.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宁. 19 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 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张建华, 王宗琥.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 张杰,汪介之.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 译林出版社,2000.

6 汪介之.俄罗斯现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课程编号:211DX216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伦理批评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课程简介: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及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 读,分析和阐释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本课程将重点放在伦理学上,即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及 道德规范。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从还原历史的角度,从历史的伦理现场出发,对文 本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剖析人文社会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引 导学生理解文本,对作品中描写的任何事物以及人的行为、思想、伦理选择的过程进行深入 剖析,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伦理环境中去考察。本课程研究重点包含伦理视角、文学

批评、伦理选择、伦理道德、多元性批评等。

参考文献:

1 Wayne Booth. The Company We KeepAn Ethics ofFi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聂珍钊.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杨革新.美国伦理批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 (与聂珍钊合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课程编号:211DX217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3

课程简介:

该门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组会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是从古希腊到当代时期西方最重要的 文学理论及批评的专题性研究,涉及代表性理论家及其思想。该课程讨论西方文学理论的演 化脉络和思想沿革,是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整体性学习和研究。专题研究包括古希腊罗马文论、 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心理分析 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 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流散批评、生态批评、空间批评、生态批评 等。在介绍文学及批评理论同时,总结它们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习者在该门课程中通过大量 阅读理论著作,能够掌握西方文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文学文本及文化文本 进行多角度阐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奠定学术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性和批评实践能 力,提升对文学及文化文本的阐释与评价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

视野。

参考文献:

1 Julian  Wolfreys,  Ruth  Robbins,  Kenneth  Womack.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Theory.

Second edi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St Catherine’s College.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1996.

3 Raman Selden etc. A Reader 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earson Education.

Foreign Langr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 Wilfred L. Gueri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西方文学理论编写组.西方文论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王宁.文学理论前沿 (第九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编号:211DX218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理论名著,深刻理解自古希腊、古罗马时  代以来至 20 世纪的西方重要文艺流派及其代表的文学思想,包括《诗学》《理想国》《论  崇高》《诗的艺术》《歌德谈话录》《批判力批判》《美学》《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  的中篇小说》《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实验小说论》《悲剧的诞生》《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与文学》《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存在与时间》《真理与方法》《文学批评原理》 等代表性名著的阅读与讨论分析。同时重点关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  潮、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以及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的转移,包括象征主  义和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与意识  流、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等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讨论分析。本课程  授课方式以讨论为主,结合学生阅读汇报与论文,通过对理论研究深度广度的挖掘,进一步  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增强理论水平与研究深度、加强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  文本批评实践,具备娴熟运用理论并将理论与批评方法相结合,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前期积

累与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Julian  Wolfreys,  Ruth  Robbins,  Kenneth  Womack.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Theory.

Second edi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Raman Selden. A Reader 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earson Education.

Foreign Langr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 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 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 三联书店,2007.

7 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211DX219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当代西方叙事学研究


本课程对叙事学的历史、体系、方法、概念进行梳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 结合的方法,讲解西方叙事学定义、广义叙事学、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叙事主体的多元化 (可靠性、隐含作者)、叙事视角、转述语、叙事层次、叙事时间、情节、叙事学与现代批 评理论等。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当代西方叙事学的发展概况,掌握重要的叙

事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并能运用叙事学理论作一些基本的研究。学习当代西方叙事学理论,


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叙事学理论知识系统,有助于提升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Narrativ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cholarly. 2009.

2 Booth, Wayne C. The Rhetoric ofFiction. Penguin Books.1987.

3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4 Currie, Mark. 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 Palgrave Macmillan. 1998.

5 Herman, David. Narrative Theory Core Concepts and Critical Debat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 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7 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8 Phelan, James. 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 Audiences, Ethics, Ideology.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9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 谭君强.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4 赵毅衡. 广义叙述学.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课程编号:211DX220            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研究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人文社 会学科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形象学;主题学;文类

学; 比较诗学等。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 20 世纪初的文学研究分支,历史地比较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 互作用。该学科涉及中国民族文学及外国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艺 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文学对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的研究,要求学生从民族文学,世 界文学及总体文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

两种不同跨民族文学甚至跨学科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异同,吸收借鉴不同民族的优点。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原则与方法;熟悉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努力掌握至少一门外

语;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及历史知识;了解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形态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的知


识。

参考文献:

1 匡兴.外国文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3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 乐黛云.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 乐黛云.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 乐黛云.New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ar Book(新视界-比较文学年鉴•

英文版). 香港大学出版社,1995.1996.

10 乐黛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99.

11 乐黛云.中外文化比较丛书.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2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4 王向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 张建.新中国文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211DX221                课程名称:形象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形象学形成于法国,是比较文学里新兴的学科,是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 和扩展,把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上。本课 程通过文学中的形象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以及研究一国 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作为一门课程,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异国形象 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 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这就使形象学面对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 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 究的特点之一。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助我们鉴别真伪,而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  ”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这不仅对“他者 ”有着认识意义,

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 ”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吟咏.形象叙述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徐国定.形象学导读. 南海出版公司,2014.

3 王耀路.形象学的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211DX222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关系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涉及两方面研究内容,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关系研究。跨文化交际部分旨在通过运 用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与世界各国文 的对比,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鉴赏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也为研究国际关系奠定基础。国际关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领域,是一 跨学科、综合性强的边缘交叉学科。通过对国际政治基本概念、原理与理论的学习,使学 首先获得国际政治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国际事务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地理、风俗习惯,开阔我们的视野,树立良好的国际观。

课程涉及全球化时代的交际问题、国际关系问题、文化与交际、文化差异、跨文化言语 交际、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时间与空间使用上的文化、跨文化适应、跨文化能力等。通过本 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认知、应对基本国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在跨 文化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具备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具备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跨 文化沟通能力。旨在提高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

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华尔兹(Waltz).国际政治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 时事出版社, 2006.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类型、作用与命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 赵可金.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9 张骥,刘中民等.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人民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211DX223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的选修课。以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的基础概念、 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阐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前沿进展,呈现

一种较为完整的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框架,涉及符号、文化差


异、社会互动、认同建构、文化心理、技术发展、传播能力和全球伦理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 分析范式。使学习者了解中外文化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与技巧,提高对跨文化 差异的敏感性,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交流过程

中的跨文化交际素质。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乐黛云.跨文化对话.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5 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6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编号:211DX225          课程名称:东北亚文学跨文化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东北亚文学是东北亚高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亚文学作为学术通道,让学生以此 为媒介,将东北亚文化从理论、观念转变为文学的实质内容。本课程旨在从不同文化的视角 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关系,通过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 了解和梳理东北亚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异同点,促进学生对文化间互识、互补的理解, 拓宽学生分析东北亚文学的视野。此外,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对多元文化中的 东北亚文学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拓展跨文化的批评视野,培养学

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书目:

1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宪.文化间的理论旅行: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集. 译林出版社,2017.

3 于连•沃尔夫莱 (Julian Wolfreys),陈永国译,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5.

4 陈洪,乔以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性别审视.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 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文化圈与中国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伊藤虎丸.近代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极古书院,1986 .

7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8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 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0 阮炜.地缘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 金文学.东亚三国志— 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 中信出版社,2006.

12 李国栋. 日中文化的源流.白帝社,1996.


13 王勇. 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211DX240         课程名称:中外文学比较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坚持跨文化比较的研究立场,将中西两极文化扩展为跨东西方多元异质文化,开 阔学术界的视野。本课程将跨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研究内容贯穿整个课程,在这宏大的研究视 野下,将中外文学放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全方位、整体性比较研究,在充分认识到中外 文学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以及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做出了创造性的贡

献,建立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式。

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比较文学既往的 研究模式,成功打破和超越了大多数西方学者和部分东方学者顽固的西方中心论思维与研究 模式。第二,有力地回应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泛文化倾向的严峻挑战。第三,有力地促进以中 西比较文学研究为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向成熟,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开拓广阔的前

景。

参考文献:

1 邓晓芒.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 黎跃进.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 东方出版社, 2002.

3 夏康达,王晓平.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1999.

4 王立新.西方文化简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211DX227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包含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大部分。主要从作家研究入手,涵盖现当代相关的思潮、接 受、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话题,如鲁迅研究四题、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茅盾研究中的 “矛盾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沈从文与“京派 ”文学、张爱玲的《传奇》“张爱 玲热 ”、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等方面,通过对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 品的重点分析,引发学习者对不同研究角度与方法的探讨,从而拓展学习者批评和鉴赏的眼

界,掌握评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211DX228           课程名称:斯拉夫文学跨文化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斯拉夫文学包括三大板块:西斯拉夫文学、东斯拉夫文学和南斯拉夫文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从不同文化的视角研究斯拉夫民族不同民族、不同国 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关系,通过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了解和梳理斯拉夫各 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异同点,促进学生对文化间互识、互补的理解,拓宽学生分析斯拉夫 文学的视野。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对多元文化中的斯拉夫文学有新

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拓展跨文化的批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书目:

1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李新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4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阮炜.地缘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6.

6 易丽君 波兰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于连•沃尔夫莱 (Julian Wolfreys),陈永国译,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5.

8 黎皓智.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淼华. 20 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 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1 张建华, 王宗琥.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2 张捷.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1992-20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 郑恩波,南斯拉夫当代文学.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14 周宪.文化间的理论旅行: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集.译林出版社, 2017.

 

课程编号:209DX216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教育与教学实现路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外语 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有效使

用与模式构建等议题,近期重点探索“5G+智慧教育 ”背景下外语课程的开发、建设与评估,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教育技术优化外语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等.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顾小清,祝智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近五年外语电化教学、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等引领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

 

课程编号:209DX219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流派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是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的专业选修课程,其基础是硕士学位 课程“外语教学法 ”。本课程主要聚焦于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流派、教学方法这三个概念的 构成要素,对近百年来主要的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力图透过 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同时,积极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发 展动态。通过专题讲座、课堂研讨、学术组会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流派、 教学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下选择使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实践能力

和理论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Larsen-Freeman D.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RichardJC&    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Rechards, J. & Rod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  武和平,武海霞.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课程编号:209DX217                课程名称:外语课程设计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外语课程与教学研究最新成果为基础,依托我国高校外语课程理论与实践 研究的优势,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外语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 实践探索,并以国际视野把握课程设计研究发展的新动向。课程采用“理论+实例 ”的形式, 以实例为主,突出“创新 ”和“实践 ”的特点,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焦点以及外语课程 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设计进行解析。课程对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外语课程设计的过程,把 握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等方

式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理念进行外语课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并能从课程设计实践操作的视


角深刻理解现代外语课程基本理念及外语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手段,进而掌握课程设计研

究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Алексеев Н  .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 и рефлексивное мышление . Развитие личности,

20022.

2 Janice Yalden.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 杜建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李臣之.活动课程设计之构想.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刘旭菊.启迪智慧—— 问题探究教学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7 麦克南(J.Mckernan).课程行动研究,伍新春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 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209DX215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数据分析工具及应用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基于学生已掌握基本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进阶课程, 内容包括:Nvivo /或 Content Mining 等质性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工具;Excel / SPSS 等量化研究数据的 统计分析工具。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分析工具科学准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

数据,提高工具使用水平,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Nicholas H. Woolf, Christina Silver.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Nvivo The Five-Level

Qda(r) MethodRoutledge, 2017.

2 韩宝成.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3 刘世闵等.质化研究必备工具 NVivo12 之图解与应用. 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

4 许宏晨.第二语言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课程编号:209DX218                   课程名称:外语教育教学跨学科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状况,主要包含四个 方面:1)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研究;2)眼动追踪技术在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中

的应用;3)ERP 技术在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4)脑科学在外语教学、二语习


得、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的思

路与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学军等. 眼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周仁来.高级心理实验技术培训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罗鸿. ERP 原理·设计·实施(第 4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课程编号:209DX220                 课程名称: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研究及应用发展迅猛,具有智能形态的教育系统已然形成,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与重构新形态下的语言学习,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的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门课程基于 研究生外语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从不同研究视角探讨智能技术背景下语言教育的新形 态,更好地推动跨学科研究。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双向学习,既要求学生把握国内和国际 外语教育技术发展史和现状以及最新发展趋势,全面系统梳理外语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学习内 容;又要求学生能动手创建个性化现代外语课堂,学习最新智能课堂技术,将现代化外语人

才培养作为着力点,这也是培养适应新文科需要的现代化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Ken Bett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2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汤燕瑜.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立非.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附光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 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209DX221                 课程名称: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3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硕士阶段的外语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课程聚 焦于二语习得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如,二语习得理论与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语习得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的关系,二语习得理论与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与教育学等; 二语习得与母语学习的理论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意 义;二语习得理论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浸润等。本课程拟通过讲授、课堂讨论、研读相关著作 等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二语习得理论的假说揭示外语教学中多面性的语言现象的

能力,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Stephen  D.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 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4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211DX229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


国别区域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知识体系。本课 程旨在研究某一国家或某些地区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外交、社会问题等,以跨学 科方法研究该区域(国家)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宗教发展与影响、历史 演变进程、等议题。本课程重点探析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通过培养学生的认 知能力,来获得构建知识的方式。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从知识的本身、结构内容出发, 在深入理解一国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外,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内在本质,从中得 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

导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培养交叉型和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树勇.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逸舟等.区域国别研究 :历史、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3 吴小安.区域与国别之间.科学出版社,2021.

4 张蕴岭.国际区域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

5 刘伟等.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6 陆纲.国别区域视角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时事出版社,2018.

 

课程编号:211DX230               课程名称: 国别区域研究前沿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开设基础是博士学位课程《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延伸和拓展。本门课 程旨在以第一手原文资料和国际前沿学术成果为基础,通过系统地收集特定区域(国家)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的资料和信息,以跨学科方法研究该区域(国 家)的总体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宗教发展与影响、历史演变进程、语言文学艺 术等议题。学习本门课程后,学习者能够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做全面研究了解,为政府制

定政策、民间进行交流提供学术支撑。通过专题讲座、课堂研讨、学术组会培养学习者问题


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就某一专题创新思考,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ntington,S.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London: Simon

& Schuster 2011.

2 Khanna, P. The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Orion

2019.

3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 朱明权.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 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潘中岐译).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8.

6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7 刘德斌著.国际关系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 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杨红伟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十版),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7.

9 朱明权.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0 庞中英,重建世界秩序: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11 郭树勇.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 胡昊,翟崑.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政党与社会团体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课程编号:211DX231          课程名称:俄罗斯思想史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俄罗斯思想史,追溯俄罗斯历史与文化本源因素,对俄罗斯思想的起 源、特点与发展历程进行讲解,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对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思想流派观点 理论进行宏观勾勒梳理,并从俄罗斯思想的视角对俄罗斯现代化前景进行展望。本课程致力 使学习者深入了解俄罗斯思想流派、著名思想人物以及思想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是俄罗斯近 代思想史最为精华的部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对其研究,探 索其中的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思辨性,奠定学术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性和批评实践能力,提升对思想研究的阐释

与评价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视野。

 

 

参考书目:

1  Задорожнюка  И .Е.,  Лаврик  .Г.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мысли:  В  3  т.

Т.1,М.:Республика,1997.


2 Колерова М  .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мысли: Ежегодник за 2001 —

2002 годы, М .:Три квадрата,2002.

3 刘文飞.思想俄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4 张丽君.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张丽君.俄罗斯思想的诞生与流变.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

6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俄罗斯思想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7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8 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6.

 

课程编号:211DX232           课程名称: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课程以史为基、史论结合, 通过对俄罗斯哲学史、伦理学史学习为基础,逐步在深层次与广泛性上展开对俄罗斯哲学和 伦理学的研究。对俄罗斯哲学家、伦理学和哲学学派、伦理学学派进行梳理与讲授,并以此 为基础抓住当代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前沿问题,反身到其理论根基中寻求答案。课程主要目 的在于让博士研究生宏观把握并系统了解俄罗斯哲学与伦理学发展演变过程、发展特征,盛

衰的历史及理论缘由。课程可为博士论文选题奠定宽宏的知识基础。

 

参考书目:

1 Гусейнов А  . Введение в этику. М .:Изд-во Моск . ун-та,1985.

2 Зеньковский В  .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 М.: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1.

3 Лосский Н  .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 М .: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1.

4 Миронова В  . Философия Учебник для вузов . М.: Норма,2005.

5 武卉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人民出版社,2011.

6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丛书:俄苏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纲.重庆出版,2020.

7 А  .       .                   .     

,2018(11).

 

课程编号:211DX233        课程名称: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3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外交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诸多角度对俄罗斯 的政治发展、历史命运、经济转型、外交关系、社会变迁、文化多样进行深入研究;对当代 俄罗斯研究的核心问题、范式演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实现对俄罗斯

民族和国家各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俄罗斯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朝着共同体化、科学化、


比较化的趋势发展。学习者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对问题研究的逻辑架构;培养批 判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层面掌握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走向,从微观角度分析俄

罗斯形势变化的细枝末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俄罗斯变化发展规律。

 

参考书目:

1 Ойзерман Т  .Оправдание ревизионизма . М.:Ребилитация,2005.

2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русск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 20 томах . М.: 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и,

2007-2011.

3 李景治,林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 7 ·数字教材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4 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 裔昭印,徐善伟,赵鸣岐.世界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课程编号:211DX234         课程名称: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基本课程,包括英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 加拿大和新西兰六国。课程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从介绍各国近 现代文化和社会开始,同时介绍古代和中世纪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了解到现当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其政治、政府、经济、宗教、教育、艺术、文学、 传媒、社会行为和通讯。通过对各国文化社会的探讨,进行中西文化社会对比,增强中国传 统文化在该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全方位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

植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夯实基础。

对外国社会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遗产和文明成果,尤 其,通过对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探讨,更好地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理解,减少冲突。同时, 本课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融汇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 化自信,从而向建设社会文化强国迈出坚实的步伐。本课程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Nan M. Sussm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4.

2.Sidwell D.  S Survey of European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新视野.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4.夏玉和,李又文.大利亚社会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梅仁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孙有中.西方思想经典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211DX235                   课程名称: 日本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基于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的角度,探讨日本文化的特征、发展进程、形 成原因、及其研究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将“纵向人际关系 ”“娇宠 ”“耻感文化 ”等日本 文化特征作为线索,探讨战后日本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分析崇尚集团主义到与个体 主义并存的社会意识变化、剖析依靠家庭神话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解析日本少子 老龄化以及晚婚未婚化的社会与文化原因等。本课程旨在使学习者掌握日本文化的基本内 涵、主要特色及其现代意义,理解日本民族以及日本人的个性和特点,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

识,提升学习者的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能力,从而拓宽学习者的学术视野。

 

参考文献:

1 井上俊、伊藤公雄編著『日本の社会と文化』.世界思想社,2010.

2 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 講談社,1967.

3 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広文堂,2007.

4 神島二郎『近代日本の精神構造』岩波書店,1961.

5 加藤周一『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岩波書店,2007.

6 上野千鶴子『近代家族の成立と終焉(新版)』岩波書店,2020.

7(日)落合惠美子著,郑杨译.21 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8 柳田国男著,王晓葵译.关于祖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9 川田稔著,郭连友译.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0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

 

课程编号:211DX236                   课程名称:东北亚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东北亚研究作为学术桥梁,以冷战前后、疫情前后为时间轴,引导学生思考为 何东北亚地区成为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从政治学、 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的视角出发,一方面梳理日本、韩国、北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在 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人口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厘清美国在不同时期对东北亚区域进行深

度介入导致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另外,为培养学生多因多果的分析能力,本课程还聚焦


东北亚各国的对外政策,明晰东北亚的未来需要将平衡广泛的地缘利益作为宗旨,以此提高

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石隆『海洋アジア VS.大陆アジア— 日本の国家戦略を考える 』、 ミネルヴァ書

,2016.

2 具天书《东北亚共同体建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谷囗诚 『东アジア共同侉—  泾统合のゆくえと日本—』、岩波新书,2004.

4 森本一彦、平井晶子、落合恵美子編『家族イデオロギー リーディングス アジアの

家族と親密圏』第 1 巻,有斐阁,2022.

5 添谷芳秀著、李成日译《日本的 “ 中等国家 ”外交———战后日本的选择和构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 伊藤之雄, 川田稔編著『20 世紀日本と東アジアの形成 : 18672006』、ミネルヴ ァ書房,2007.

 

课程编号:211DX237                  课程名称:斯拉夫国家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3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以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斯拉夫学研究 ”为基础,根据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实 施对沿线国家了解的需求,研究以俄罗斯为主的东斯拉夫国家、以波兰为主的西斯拉夫国家、 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南斯拉夫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教育、民族心理和语言意识、语 言政策、经济、外交、科技等。本门课程为 国别与区域研究 ”方向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 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主要斯拉夫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明晰斯拉夫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 势,通过参加专题讲座、课堂研讨以及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能

就斯拉夫学某一专题开展创新思考和拓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Дьяков      В  .      и      др .      Славяноведение      в       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 .

Био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 М ., 1979.

2     Запольская     Н  .     «Общий»     славян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типология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флексии . М ., 2003.

3 Никифоров К  . Сербия на Балканах . ХХ век . М ., 2012.

4  Плотникова  А  .  Южные  славяне  в  балканском  и  общеславянском  контексте:

Этн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 . М ., 2013.

5 Слива А  . История мировой славистики . М ., 2007.

6 白晓红.俄国斯拉夫主义.商务印书馆,2006.


7 孔寒冰.百年捷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8 刘祖熙.波兰通史.商务印书馆,2006.

9 马细谱. 保加利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10 马细谱. 南斯拉夫通史.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 于沛.斯拉夫文明.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 赵秋野. 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及服务需求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