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7   浏览: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2)

一、学科简介

1.学科内涵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中外文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历史悠久。20 世纪以来,本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发展迅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日臻完善。本学科涵盖语言、文学、翻译、语言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由俄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以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方向构成的一级学科体系。本学科要求学生具有系统坚实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的前沿动态、经典文献及先行研究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有在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较好地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对相关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涉猎,具备文献调研、资料查询、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多种专业技能。

2.学科概况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学校在1952年建校初期就成立了俄语专业,1956年设立外语系,开展英语教学,自1972年起先后设立了英语、日语专业。

1985年、1987年和198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先后与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了三届研究生。1999年俄语系同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合作,取得俄语教学论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该学科开始招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学学科(050202)200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该学科先后设立了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翻译学4个研究方向。同年,俄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050201)199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目前有5个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2001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学科被评为“十一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

日语语言文学(050205)2002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目前有3个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语语言学及日语教育。2006年,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2012年二次被评为省人事厅重点学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050211)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设心理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与教学研究、文化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8个研究方向。2007年该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于2011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该一级学科中俄语、英语、日语皆为省级重点专业。

2007年,本学科获批建立了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获批;2017年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目前本学科还设有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MTI教育研究中心、东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日本问题研究所。

3.学科范围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俄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俄语语言文学设有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和翻译学4个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主要研究现代俄语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领域,从结构、语义、认知、修辞等多个层面对现代俄语进行研究,并注重与汉语对比。通过对现代俄语语言学的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俄语语言理论,深刻地认识语言系统的本质、运作及规律。俄罗斯文学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俄罗斯经典及经典以外的在我国研究不足的其他俄罗斯作家(包括俄国侨民作家)、作品及各种文艺思潮,结合当今我国及俄罗斯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的重新审视,加强对俄罗斯文学的宗教、哲学、生态、民族文化等观念的探讨,重视文学批评与文学观念相结合的研究。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象涵盖广义的斯拉夫文化(包括俄罗斯及中东欧文化),俄罗斯及中东欧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国情和宗教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翻译学主要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技巧,对中国著名翻译家的译著风格进行探讨,并从中外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译介学、语篇翻译,探讨原文旨意、风格与翻译的功能;研究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翻译的标准等等。

英语语言文学设有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5个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研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英国诗歌、戏剧及小说,现代英国文学的流派、创作类型、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以及西方美学史及美学理论。美国文学研究美国诗歌、小说与戏剧,研究这些文学体裁的发展和形成轨迹,认识其基本结构。英语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本质特征,掌握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在句法、语义与语用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文化类型、交际模式、交际规则等相关理论,对文化与知觉、文化定式与归因、社会心理与交际方式、言语及非言语符号系统在交际中的作用等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分析,以及深层文化结构对交际的影响等问题。翻译学探究翻译的基础理论、翻译技巧以及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语语言文学设有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语语言学及日语教育3个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关注纯文学与大众文学,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交叉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着重把文学研究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日本文化立足于中日文化比较、跨文化、跨学科视野,结合我校传媒特色,研究文化表征的深层价值,并从中国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经典文化著作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全面梳理日本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其间日本所经历的特殊文化现象,重视在中日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关注国内外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日语语言学对日语语法理论,尤其是句法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同时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教学方法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研究。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有心理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双语词典与教学研究、文化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8个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基本原则及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者的言语理解和生成过程,探究双语语言意识异同,发挥心理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指导作用。语言文化学主要研究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学科地位、代表性流派、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材料的分析中。双语词典与俄语教学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双语词典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俄汉教学词典编纂及理论研究能力,使其掌握现代化词典编纂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发挥词典编纂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真正作用。文化语言学以对比和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文化属性及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在分析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对母语及目的语在形式、结构、用法及变化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语用学介绍语用学的观点和方法,并吸取了近年来语用学界的研究成果,重点讲解微观语用学涉及到的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关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概念结构以及自然语言的范畴化,强调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并用这三种观点来分析、诠释语言现象及语义维度的认知理据。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国内外教学理论、流派、方法、前沿问题,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与实际教学能力。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的多元视角来加强对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借鉴国外二语习得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与国内的语言教学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二语习得研究本土化,同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面向新时代、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级外语人才。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跨语言文化交际人才。人才培养重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交流、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具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特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和文化专业知识;掌握外语语言、文学或文化领域中专门理论知识以及各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就,了解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工作能力;具备较熟练的外语口、笔语能力和较高的汉语使用水平,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口、笔语能力及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了解学科最新进展,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的能力;培养掌握现代外语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具有毕业后从事与本学科相关工作的较强工作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素养兼备的专门人才。

三、质量标准

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学位者需要在基本知识、基本素养以及学术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应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坚实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向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能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研究,写出具有一定新见解的论文。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有专业外语的学习背景,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查阅国外文献、撰写学位论文、进行对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同时应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以拓宽文献阅读的范围。

2.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秉承人文理念,崇尚科学精神;具备足够的理论涵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较高的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富有合作精神。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严禁以任何方式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和非法使用他人实验及调查数据;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和学位授予权单位有关科学研究的管理规定。

3.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专著、论文、资料及网络资源。同时学会参考和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归纳、概括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而且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材料或观点上的局限,具有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包括独立查询资料、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运用文献调研、资料查询、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所需要的工具性知识的能力,以便获得撰写论文的必要资料和学术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基本理论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口笔头实践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实际作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他人协调、沟通与合作;具有组织科研项目的能力、协调管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善于表达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外语语言进行准确、清晰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学术成果的展示主要体现于适时在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研讨会、学术咨询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

四、学制与学分

本学科实行弹性学制(2—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年。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可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

(1)修满学校及许可规定课程与学分,同时外语和共同课成绩均在75分以上,专业课成绩均在80分以上;

(2)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重点期刊目录》C类及以上标准期刊发表至少1篇论文;

(3)至少在学院范围内进行1次公开学术报告或至少参加学院主办的研究生论坛1次。

本学科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34 学分,原则上每18学时1学分。

五、培养方式

采取以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导师指导学生提升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鼓励各二级学科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派硕士生到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学习,互相承认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旨在提升硕士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硕士研究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导师。确定导师后,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调查研究、论文选题、开题、论文撰写与答辩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须在第一学期完成,论文开题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根据论文选题、拓宽培养途径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

本学位点课程有面向全体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生开设的通开课,学分通用;也有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鼓励各二级学科学生互选课程,学分互认。硕士生通过学位课程的学习,获得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研究方法论知识,拓展语言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通过选修课程、广泛阅读文献、参加讲座和学术会议获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经过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专题研讨、专题研究、写作和答辩的全过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定期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并随时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硕士生应按照制定的计划,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内容。

2.课程学习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实验设计、研究报告、课程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课程设置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发展性、关联性、前沿性。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研究生在读期间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

3.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列出硕士生的必读文献和书目,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通过课程学习或学术组会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确保文献阅读贯穿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和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科研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进行开题,开题时间在第四学期,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

5.论文撰写环节应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硕士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要求“哈尔滨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7.硕士生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审核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七、课程设置

1. 课程学习计划

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学科基础、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名硕士生进行选课,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研究生要在个人课程学习计划中明确说明修读的课程名称、地点、时间、课时等信息,并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向本学院及研究生学院各提交一份备案。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①学位公共课(7学分)、②学科通开课(≥6学分)、③专业主干课(≥6学分)、④选修课(≥7学分)、⑤补修课(不计学分)、⑥创新能力培养(4学分)六个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参见附录“课程设置表”。

①学位公共课(7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外国语课(4学分)。通过全国外国语(英俄)六级、日语一级考试者可申请免修,但必须参加本课程的学业考试。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开设专业外语代替公共外国语课,其课程的开设学时、学分、考核方式与公共外国语课相同。

②学科通开课(≥6学分)

学科通开课为一级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一级学科平台上开设2门学科通开课:

A.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B.东西方文化比较

以上两门课程均为54学时。学科通开课由学科组织导师团队共同承担,必要时也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秀教师承担。

③专业主干课(≥6学分)

专业主干课为二级学科专业课程,在每个二级学科平台上开设至少2门课程。研究生至少修读2门课程。

④选修课(≥7学分)

选修课分为2类:

每门学科选修课选修人数不做限定,2学分,36学时;

公共选修课1门,即“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为必选课,1学分。

⑤补修课(不计学分)

跨一级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者需修读本学科本科阶段2-3门主干课程,成绩需合格。

⑥创新能力培养(4学分)

创新能力培养在1-5学期内进行,以学术组会、经典阅读、小规模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教学实践等形式完成。每名研究生须在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范围内至少做1次主旨发言,并有评议人意见;阅读本专业要求的参考文献书目,并在阅读后撰写阅读心得或体会1篇;根据学科特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篇,主持研究生创新项目,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各级各类专业比赛获奖或参加专业教学实践(担任助教)等,通过以上方式均可获得学分,但此项得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

A.必选:读书考核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需做主旨发言)。

B.实践考核(任选其一,2学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主持研究生创新项目;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各级各类专业比赛获奖;参加专业教学实践(担任助教)。

创新环节考核由本人在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申请记入学分导师审核,最后由学院进行二分制审核,其学分不能用课程学分代替。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选课对象)

学位公共课

201MX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201MX2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考试

不占选修课学分

201MX003

外国语1(英语)

36

2

1

考试

 

201MX004

外国语2(英语)

36

2

2

考试

 

201MX005

外国语(俄语)

72

4

1

考试

 

201MX006

外国语(日语)

72

4

1

考试

 

209MX012

第二外国语(法语)

72

4

1

考试

 

209MX013

第二外国语(日语)

72

4

1

考试

 

209MX014

第二外国语(俄语)

72

4

1

考试

 

学科通开课

209MX004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54

3

1

考试

 

209MX003

东西方文化比较

54

3

2

考查

 

210MX001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54

3

1

考试

 

210MX002

东西方文化比较

54

3

2

考查

 

211MX004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54

3

1

考试

 

211MX003

东西方文化比较

54

3

2

考查

 

专业主干课

英语

语言

文学

209MX005

西方语言学流派

54

3

1

考查

 

209MX006

文学导论

54

3

1

考试

 

日语

语言

文学

210MX003

文学导论

54

3

2

考试

 

210MX004

日本文化学

54

3

1

考查

 

俄语语言文学

211MX010

综合俄语实践

54

3

1

考试

 

211MX009

普通语言学

54

3

1

考试

 

外国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学

209MX001

应用语言学

54

3

3

考试

 

209MX002

语言统计学

54

3

3

考查

 

211MX001

应用语言学

54

3

3

考试

 

211MX002

语言统计学

54

3

3

考查

 

选修课

公共必选课

209MX201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18

1

1

考查

 

210MX201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18

1

1

考查

 

211MX201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18

1

1

考查

 

专业选修课

英语语言文学

209MX202

文体学

36

2

1

考查

 

209MX203

跨文化交际学

36

2

1

考查

必选

209MX204

二十一世纪西方批评理论

36

2

2

考查

必选

209MX205

翻译概论

36

2

1

考查

必选

209MX206

叙事学

36

2

2

考查

 

209MX207

学术论文写作

36

2

4

考查

必选

209MX208

美国小说

36

2

2

考查

 

209MX209

美国诗歌

36

2

3

考查

 

209MX210

美国戏剧

36

2

3

考查

 

209MX243

莎士比亚研究

36

2

2

考查

 

209MX212

英国诗歌

36

2

3

考查

 

209MX213

英国小说

36

2

2

考查

 

209MX214

文学翻译

36

2

2

考查

 

209MX215

东西方翻译史

36

2

3

考查

 

209MX216

文体翻译

36

2

4

考查

 

209MX217

理论语言学

36

2

1

考查

 

209MX218

语义学

36

2

3

考查

 

209MX219

句法学

36

2

2

考查

 

209MX220

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

36

2

3

考查

 

209MX221

当代英语国家女性诗歌

36

2

2

考查

 

209MX222

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

36

2

1

考查

 

209MX223

语言符号学

36

2

4

考查

 

209MX224

话语分析

36

2

2

考查

 

209MX225

语言史

36

2

1

考查

 

209MX226

跨文化理论与实践

36

2

2

考查

 

209MX227

跨文化外语教学

36

2

3

考查

 

209MX228

跨文化商务沟通

36

2

4

考查

 

专业选修课

日语语言文学

210MX202

日语句法学

36

2

4

考查

 

210MX203

日语语言史

36

2

3

考查

 

210MX204

中日文化交流史

36

2

3

考查

必选

210MX205

日本民俗学

36

2

4

考试

 

210MX206

近现代日本文学

36

2

3

考查

必选

210MX207

日语词汇学

36

2

2

考查

 

210MX208

日语语音学

36

2

4

考试

 

210MX209

日本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36

2

2

考查

 

210MX210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

36

2

4

考查

 

210MX211

日本文学史

36

2

1

考查

 

210MX212

日本文学流派

36

2

3

考查

 

210MX213

日语翻译学

36

2

2

考查

必选

210MX214

普通语言学

36

2

2

考试

必选

俄语语言文学

专业选修课

211MX205

俄罗斯电视新闻

36

2

2

考试

必选

211MX206

当代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

36

2

3

考试

必选

211MX207

80年俄语语法

36

2

1

考试

 

211MX208

语言学流派

36

2

3

考查

 

211MX209

对比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11MX210

认知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11MX211

当代语义学

36

2

2

考查

 

211MX212

俄苏文学作家专题

36

2

1

考查

 

211MX213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

36

2

2

考查

 

211MX214

文学文本分析方法

36

2

2

考查

 

211MX215

俄苏文学批评史

36

2

3

考查

 

211MX216

文学理论及批评原著导读

36

2

4

考查

 

211MX217

俄苏史

36

2

1

考查

 

211MX218

当代俄罗斯问题

36

2

4

考查

 

211MX219

翻译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查

 

211MX220

文学翻译

36

2

2

考查

 

211MX221

中西翻译理论名著选读

36

2

3

考查

 

211MX222

文学修辞学

36

2

4

考查

 

211MX223

俄语修辞学

36

2

3

考查

 

211MX224

现代俄语概论

36

2

2

考查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英)专业选修课

209MX229

心理语言学

36

2

1

考试

必选

209MX230

语用学

36

2

1

考查

 

209MX231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36

2

3

考试

必选

209MX232

功能语言学

36

2

2

考查

 

209MX233

二语习得

36

2

2

考查

必选

209MX234

认知英语语法

36

2

4

考试

必选

209MX235

法律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09MX236

人类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09MX237

英汉对比语言学

36

2

4

考查

 

209MX238

西方文化语言学

36

2

4

考查

 

209MX239

认知语义学

36

2

4

考试

 

209MX240

学术论文写作

36

2

4

考查

必选

209MX241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36

2

4

考查

 

209MX242

外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

36

2

4

考查

 

(俄)专业选修课

211MX225

语言文化学

36

2

1

考查

 

211MX226

语言文化学原著选读

36

2

2

考查

 

211MX227

双语词典学导论

36

2

1

考查

 

211MX228

双语词典学原著选读

36

2

2

考查

 

211MX229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36

2

1

考查

 

211MX230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36

2

2

考查

 

211MX233

综合俄语实践

54

3

1

考试

必选

211MX203

普通语言学

54

3

1

考试

必选

211MX205

俄罗斯电视新闻

36

2

2

考试

 

211MX206

当代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

36

2

3

考试

 

211MX207

80年俄语语法

36

2

1

考试

 

211MX208

语言学流派

36

2

3

考查

 

211MX209

对比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11MX210

认知语言学

36

2

3

考查

 

211MX211

当代语义学

36

2

2

考查

 

211MX223

俄语修辞学

36

2

3

考查

 

211MX224

现代俄语概论

36

2

2

考查

 

211MX231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

36

2

3

考查

 

211MX232

眼动跟踪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18

1

2

考查

 

补修课

209MX501

英语写作

32

0

1

考查

 

209MX502

英汉翻译

32

0

2

考查

 

209MX504

综合英语

64

0

3

考查

 

210MX503

高级日语1

48

0

3

考试

 

210MX501

日语基础写作1

32

0

1

考试

 

210MX502

笔译理论与实践 2

32

0

2

考试

 

211MX502

俄语写作

32

0

3

考试

 

211MX503

俄汉互译

32

0

3

考试

 

211MX504

高级俄语

32

0

3

考试

 

创新能力

209MX701

创新能力培养

 

4

5

 

 

210MX701

创新能力考核

 

4

5

 

 

211MX701

创新能力培养

 

4

5

 

 

 

 

3.教学与考核

①教学方式:针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②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包括笔试(闭卷、开卷)及提交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3种方式。学科通开课“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为笔试考试科目,“东西方文化比较”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课程考核均按百分制计算,所有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以论文和研究报告考核的课程成绩应该在合格以上。

    ③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3学期期末前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创新环节四个方面。有关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管理规定》。

a.思想品德方面,要符合国家教育部及学校相关要求,做到拥护国家政策、拥护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学习态度端正、学风正派,未发现替考、作弊、抄袭、代笔等不端行为。 

b.课程学习方面,截止到考核之日,所有已修课程成绩均在60分以上。

c.文献阅读方面,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本专业规定的必读文献;要完成规定撰写的读书报告或心得。具体规定内容详见阅读书目及期刊目录。

d.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在相应学期应获得的学分。

对未达到要求a的学生,给予退学处理。对未达到要求b的,需补修相关课程并重新参加考试,直至成绩合格;如补休、重考后成绩仍不合格,给予延迟毕业直至退学处理。对未达到c和d的,需在考核结束之日起一个学年内参加第二次考核并达到这两项要求,否则给予延迟毕业处理。

以上四方面中期考核均合格或二次考核合格后方允许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

本学科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拟定论文选题范围,进入论文研究状态。个人研究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完成,并提交研究生院和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选题和开题

本学科硕士生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鼓励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第四学期完成论文开题。开题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硕士生在选题经导师同意后,开展课题的预研究,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向导师提交参考文献目录;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把关。论文选题一经论证确定后,不得任意更改。因特殊情况需更改选题者,需再次经过开题报告会和论证的程序。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果。

3.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硕士生已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规定执行。

① 规格要求

    外国语言学一级学科各方向的学位论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本专业语言或汉语撰写。学位论文字数总体上不少于 3 万字。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做到论点明确,核心学术概念阐释清;设计严密,研究方法适当、有效;论证有相关学术理论作为支撑数据真实可靠论据充分前后一致文献综述客观,引述准确,参考文献标注正确清晰。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五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专应具有教或相当专技术职务,且有一名为外校专家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根据答辩的情况 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论文答辩方得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② 质量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本学科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可靠问题的提出论证得出的结论及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论文应条理清楚、论证严密、表达清晰;文字通顺、格式规范。

③ 学位文审查

硕士生论文研究需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第四学期)二是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中期检查(第五学期);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第六学期) 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实行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4.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要求研究生提交论文答辩及申请学位前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章。

    5.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

学位申请审查工作由学科负责进行。硕士生应在计划论文答辩的前三个月(每年的3月初)将论文答辩申请表和学位论文完成稿提交给学科学术委员会。审查不通过者,不列入拟毕业人员名单,不进行论文送审等工作。审查结果上报研究生院备案。

6.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具体要求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学科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相应学位。具体办法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英语语言文学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备注

1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袁可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严格按照学科读书考核标准完成所有书目阅读。

2、提交每本书的读书报告。

3、组织学科专家组集中考核,并给出读书成绩,计入创新能力培养学分考核内容。

4、举行读书学术讲座,成绩计入创新能力培养学分考核内容。

2

文学的邀约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文学批评理论

拉曼·塞尔登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小说面面观

E.M. 福斯特 冯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

西方文学之旅(上 下)

徐葆耕

河北教育出版社

6

理论文体学

胡壮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

理论符号学导论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The Study of Language

Yule,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谢天振

南开大学出版社

11

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

杨仁敬

青岛出版社

13

20世纪美国文学史

杨仁敬

青岛出版社

14

现代美国小说史

王长荣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申丹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D

Sperber and D. Wilson.

 Basil Blackwell

19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英文)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

英国文学简史(英文)

刘炳善

河南人民出版社

 

21

文学理论的未来

(美)拉尔夫﹒科恩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

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

詹姆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申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西方古典文论选读

张中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5

跨文化交际丛书(1) 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

William B.Gudykunst & Young Yun Ki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日语语言文学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备注

1

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

宋协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研究报告

2

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崔崟

外文出版社

3

日中関係---戦後から新時代へ

毛里和子

岩波新書

4

日本思想史ハンドブック

苅部直、片岡龍

新書館

5

日本文化の歴史

尾藤正英

岩波新書

6

外国人の誤用から分かる日本語の問題

森田良行

明治書院

7

日本の近代小説

 中村光夫

岩波新書E33

8

日本語の美

 ドナルド・キーン

中公文庫

9

近代日本人の発想の諸形式

伊藤整

岩波書店

10

教育思想史

中内敏夫

岩波書店

11

菊与刀

本尼.迪克特

商务印书馆

读书心得

12

日本文化史

家永三郎

岩波书店

13

日本中国学史稿

严绍璗

学苑出版社

14

日本的思想

丸山真男

三联书店

15

日本近现代思想史

刘岳兵

世界知识出版社

16

日本神道教与文化

赵锦元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17

日本文化中的道教

中村璋八  萧崇素

文史杂志

18

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

李卓

天津人民出版社

研究报告

19

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行为——论日本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

王秀文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

论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及语言文化特征

刘芬

芒种

21

言語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

西田龍雄

世界思想社

读书心得

22

24週日本語文法ツアー

益岡隆志

くろしお出版

23

新しい日本語学入門 ことばのしくみを考える 2版

庵功雄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24

相席で黙っていられるか――日中言語行動比較論

井上優

岩波書店

25

論文レポートの基本 この1冊できちんと書ける!

石黒圭

日本実業出版社

26

中国翻译研究

许钧.穆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7

日语专业翻译教程·高级口译

叶荣鼎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8

中日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王秀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9

日语笔译实务(二级)

吴大刚

外文出版社

30

日语口译实务(二级·三级)

吴晓璀.魏轴原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1

日本文学史序说

加藤周一

外研社

32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内藤湖南

商务印书馆

33

世界中的日本宗教

梅原猛

四川人民出版社

34

何谓日本人

加藤周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35

日本人的意识构造

会田雄次

南京大学出版社

36

日本文化论的变迁

青木保

中国青年出版社

37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

加藤周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38

日本文化的历史

尾藤正英

南京大学出版社

39

战后漫画50年史

竹内长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40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景宏

日本学刊

41

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徐渭

日本学刊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出版者

备注

1

语言经纬

华劭

商务印书馆,

本学科所列书目均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阅读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翻译学方面的中外文图书,检查形式为读书报告或心得。

2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张家骅

商务印书馆

3

认知语言学

王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对比语言学导论

崔卫,刘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

对比语言学概论

许余龙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Семантика

Кронгауз

РГГУ

7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изд. Наука

8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阿格诺索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俄国文学史

米尔斯基

人民出版社

10

文学学导论

哈里泽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俄国文学批评史

刘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12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

张杰 汪介

译林出版社

13

文学修辞学

白春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4

东正教史

乐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

东西文化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于俄罗斯人道主义

雷永生

华夏出版社

16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张建华

商务印书馆

17

俄罗斯文化十五讲

任光宣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уры

ГЕОРГИЕВА Т.С

Москва

19

俄汉文学翻译概论

陆永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许钧

译林出版社

21

中国翻译文学史

李今

百花文艺出版社

22

俄汉文学翻译变异研究

赵艳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3

文学翻译原理

张今

河南大学出版社

24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Комиссаров.В.Н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5

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

Бархудоров. Л. 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отношени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英)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出版者

备注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George Yule

外研社

1、严格按照学科读书考核标准完成所有书目阅读。

2、提交每本书的读书报告。

3、组织学科专家组集中考核,并给出读书成绩,计入创新能力培养学分考核内容。

4、举行读书学术讲座,成绩计入创新能力培养学分考核内容。

2

An Introduction to Syntax

温宾利

外研社

3

Schools of Linguistics

刘润清

外研社

4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David Nunan

外研社

5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ndrew D. Cohen

外研社

6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Timothy B. Ja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

Approaches and Method in Language Teaching

Jack C. Richards

外研社

8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文秋芳,俞洪亮

外研社

9

认知语言学

王寅

外教社

10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iam Croft, D. Allan Cru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 Engerer& H. J.Schimid

外研社

12

隐喻的认知建构和解读

王文斌

外教社

13

The metaphor we live by

Lako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Lakoff

Basic Books

15

The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

John Taylor

外研社

16

cognitive Grammar

John Tayl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Gunter Radden, Rene Dirven

John Benjamins

18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Haiman

John Benjamins

19

metonymy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Panther, klaus-Uwe and Gunter Radden

John Benjamins

20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Dirk Geerarets & Hubert Cuycke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Notes on Pragmatics

He Zir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2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J. Mey

Oxford: Blackwell

23

Pragmatics

S. Levinson

Cambridge:CUP

24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D. Sperber and D. Wils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5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G. Leech

London: Longman

26

语用学概论

自然、冉永平

湖南教育出版社

27

语言与文化

顾嘉祖,陆升

外教社

28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冉永平

北大出版社

29

Language and culture: reflective narrativ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dentity

Choi, Julie; Nunan, David

Routledge

3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J. Verschueren

London: Arnold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俄)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出版者

备注

1

语言经纬

华劭

商务印书馆,

本学科推荐的书目均为必读,阅读要求均为:阅读后撰写阅读心得1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

2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张家骅

商务印书馆

3

认知语言学

王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对比语言学导论

崔卫,刘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

对比语言学概论

许余龙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Семантика

Кронгауз

РГГУ

7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изд. Наука

8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阿格诺索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语言与文化

顾嘉祖,陆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

西方现代语言哲学

车铭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

现代语义学

束定芳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哲学

陈嘉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文秋芳、俞洪亮和周维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

认知语言学概论*

赵艳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蓝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6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谢之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17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王文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

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

语言心理学 (5)*

Carroll. D.  W.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董燕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рминографию.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ПУ

22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

Воробьев В.В

М.,изд-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23

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 и проблемы прецедентности

Гудков Д.И

М

24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Дубичинский В.В.

М. : Наука: Флинта

25

Актив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и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вербальная сеть.

Караулов Ю.Н.

ИРЯ РАН,

26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Маслова В.А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7

Введение в прикладную лингвистику

Баранов А.Н.

URSS М.

28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董燕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9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Леонтьев А.А

М.

30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许高渝,赵秋野,贾旭杰,杜桂芝

北大出版社

31

应用语言学

何英玉 蔡金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2

双语词典学导论(修订本)

黄建华、陈楚祥

商务印书馆

33

语言文化学

彭文钊、赵亮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4

Метод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редствам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Бердичевский А.Л. И др.

М: РЯ

35

Обучение речевому общению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м

Щукин А.Н.

М: РЯ

36

当代词典学

章宜华、雍和明.

商务印书馆

37

语言文化学论纲

赵爱国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专业期刊目录

序号

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备注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CN11-1251/G4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CN31-1040/H

3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

CN31-1038/H

4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N44-1165/H

5

中国外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CN11-5280/H

6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

CN11-1354/H

7

外语电化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CN31-1036/G4

8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CN31-1964/H

9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CN61-1023/H

10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CN23-1071/H

11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CN21-1060/H

1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CN41-1164/H

13

外语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CN32-1001/H

14

中国俄语教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CN11-2727/H

15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CN11-3879/H

16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CN11-1053/H

17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CN11-1473/H

18

俄罗斯文艺

北京师范大学

CN11-5702/I 

19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CN11-1068/I

20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CN42-1060/I

21

当代外国文学

南大文研所

CN32-1087/I

22

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

CN11-1562/I

23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CN11-1248/I

24

世界文学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CN11-1204/I

25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Институт языкознания РАН

ISSN 0373-658X

26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лингвиститка и 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МГУ

ISSN0201-7385

ISSN2074-1588

27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

МАПРЯЛ, Ин. им. Пушкина

ISSN0131-615Х

28

Русская речь

РАН

ISSN0131-6117

29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МГППУ

ISSN1814-2052

 

 

十一、课程简介

(一) 一级学科通开课

 

课程编号:211MX004        课程名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本课程结合外语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外国语言文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人文学科的科研步骤与常用方法,外语学科的科研方向与课题选择,调查研究的原则与途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概念的定义与演绎,观点和结论的形成,文献综述的撰写等。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归纳、概括,联系语言的特点,从哲学、思维科学的高度论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范畴、原理,使学生了解并学习应用比较具体的、甚至是联系特定语言学分支学科或特定语言层面的研究方法、步骤、程序。

文学研究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参照准则、切入视角、研究手段的总称。外国文学研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视野和采用的理论方法相关。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内在的形式结构表现,以及西方现当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影响,确定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方向。在了解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学习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和审美方式,补充和修正已有的学术研究范式,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梳理、总结和反思现有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1.王德春. 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福祥. 吴汉樱. 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文秋芳等.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郭贵春. 语义分析方法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5.费希尔等. 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6.刘甫田,徐景熙. 文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美)米勒. 解读叙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英)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9.刘晓枫. 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10.周宪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1.丁子春.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论.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

12.丹麦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3.丹纳. 艺术哲学.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14.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方珊等译.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课程编号:211MX003      课程名称:东西方文化比较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以东西方文化比较为基本内容,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考虑本专业的课程特色,本课程重点探究东西方(包括欧美国家、俄罗斯、中日韩及阿拉伯诸国)文化的起源东方化、西化及宗教化过程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同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背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基因”与思维定势、 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载体与传播渠道、东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不同主题等方面,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同质与差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东西方文化,提升解决文化问题的能力,厘清东西方人的基本文化观及思辨方式。

参考书目:

1.李新柳. 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邓晓芒. 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姚海. 俄罗斯文化之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俄)利哈乔夫. 解读俄罗斯.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二) 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课程编号:209MX005      课程名称:西方语言学流派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国外语言学领城常用概念与框架,所学外国语的基本结构及运作规则,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语言及语言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外国语的语言现象与语言学基本概念、外国语言学基本理论体系以及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和应用分析。本课程具体讲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模块:所学外国语的语言现象与语言学基本概念外国语言学基本理论,现代语言学前沿理论和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2.蒋平. 语言学流派与发展.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封宗信. 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冯志伟. 现代语言学流派(增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课程编号:209MX006       课程名称:文学导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形式。了解和掌握每种文学创作形式的基本模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掌握最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艺术评价标准,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材:  

1.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by Shao Jindi, Baijinpeng.

参考书目:

1.DiYanni, Robert. Literature: Reading Fiction Poetry, Drama And The Essay. 2 nd.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Knickerbocker, Kenneth Leslie. Interpreting Literature Sixth. ed. Holt. Rinehart and Winton.1978.

3.Landy, Alice S.  The Heath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2 nd. Ed. Massachusetts: D.C. Heath and Company.1984.

4.Murfin, Ross & Ray, Supryia M. 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s. Bedfod Books. 1997.

5.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Massachusetts: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Publishers. 1995.

6.Farrell, Edmund J. Purpose in Literature.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82.

 

课程编号:209MX202           课程名称:文体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英语语体特征;能熟练地分析文本中英语修辞;掌握关于各文体流派及其特征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文体与修辞理论;第二部分:专题修辞研究;第三部分:文本和语篇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华民. 英语文体与修辞.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2.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3.王佐良, 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4.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5.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 语言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6.刘耀武. 普通语言学教程.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7.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Porter, C..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s of Language trans. Oswald Ducrot and Tzvetan Todorov.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9.Peirce, C. P. .Collected Pap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1958.

10. Robert, A. W. and Frank C. K MI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1.Widdowson, H. G.. Practical Stylistics.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课程编号:209MX203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系统研究本领域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类型、交际模式、交际规则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分析,涉及文化与知觉、文化定式与归因、社会心理与交际方式、言语及非言语符号系统在交际中的作用,以及深层文化结构对交际的影响。探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方略与技能,加强英语学习者对社会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并引导和提供对此种差异进行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依据。

1.跨文化互动理论2.多学科视角下的文化概念3.跨文化互动能力的构成4.跨文化互动过程5.跨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结果6.跨文化互动能力的评价7.跨文化互动能力的发展8.跨文化互动研究主题9.跨文化互动研究过程中的文化因素10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科研资源

参考文献:

1.William B.Gudykunst & Young Yun Kim.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1·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Iris Varner&Linda Beame.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3·全球化工作环境中的跨文化沟通.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Helen Spencer-Oatey.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5·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管理.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 William B.Gudykunst.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7·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 Myron W.Lustig & Jolene Koester.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9—跨文化能力:文化间人际沟通导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Geert Hofstede .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10·文化之重: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文化比较.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7. Geof Alred, Mike Byram, Mike Flemi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跨文化经历与教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8. Michael Byram,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从外语教育到跨文化公民教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9. Michael Byram, Peter Grundy,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语言教学中的情景与文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10. Myron W. Lustig, Jolene Koeste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earson, 2013.

   

课程编号:209MX204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教学内容:

这是一门介绍二十世纪西方主要文艺批评流派的导论性课程。本门课程向学生介绍以下批评流派的代表理论家和主要理论观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批评,女性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和后人类主义批评。同时,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新近出现的文学批评理论及批评模式,如混沌理论光谱批评物质批评。本课程力图使学生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熟悉主要批评流派的代表性理论家及其主要观点;提升理论水平,增强思辨能力,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材:

1.Tyson, Lois.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 2nd ed. Routledge, 2006.

2.陈世丹. 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要义.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参考书目:

1.Bressler, Charles.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 Pearson, 2011.

2.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3.Fry, Paul H. Theory of Litera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4.Klages, Mary. Key Terms in Literary Theo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2.

5.Leitch, Vincent B.,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3rd ed.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6.Selden, Rama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5th ed. Pearson, 2005.

7.Wolfreys, Julian.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 2nd e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8.高建平. 丁国旗主编. 西方文论经典. 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4.

9.陶东风. 王南编.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0.王宁主编. 文学理论前沿.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课程编号:209MX205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该课程为翻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全面认识翻译、理解翻译,掌握翻译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并能进行追问式的哲学思辨,进而对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对象、翻译主体、影响翻译的主客观因素、翻译中的基本矛盾、翻译的功能、对翻译的评价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精神和使命有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技能,以期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本课程紧紧围绕“翻译”两个字,以问题为导向,以各翻译流派思想为主线,内部与外部结合,宏观与微观兼顾。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原文与译文、不同译本之间的关系;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目的语读者、出版商与译者、传播机构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重点,把握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翻译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第一部分:翻译研究的性质;翻译本体论;翻译学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中西方翻译流派及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传统翻译研究及当代翻译研究;当代翻译研究对传统翻译研究的拓展;第四部分:翻译过程论。

参考文献:

1.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y ( 自编讲义).

2.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4.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5.Lefevere, A. Transl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6.Newmark, P.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冯庆华. A Practical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0.杰里米•芒迪(著).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 李德凤(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1.谭载喜. 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2012.

12.萧立明. English 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3.谢天振. 中西翻译简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4.谢天振. 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5.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非主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6.张南峰. 中西译学批评.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7.张政,王赟. 翻译学导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18.曾利沙, 商务翻译研究新探.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课程编号:   209MX206          课程名称:叙事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学习和研究叙事学基本原理,梳理西方主要叙事学理论,包括传统叙事学理论、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及认知性叙事学等的基本特征,侧重叙事学与文体学、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了解西方和国内叙事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各个叙事学流派的突出特征和成就,以便掌握叙事学基本原理并从叙事学视角和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申丹.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美)J.希利斯 米勒著.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美)苏珊兰瑟. 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事声音. 黄必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美)詹姆斯·费伦. 作为修辞的叙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美)戴卫·赫尔曼主编. 新叙事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英)马克·柯里.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    209MX207          课程名称:学术论文写作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本课程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对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规范、资料搜集与整理等,掌握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熟悉英语论文框架结构和写作步骤,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Aelrod, Rise B. and Cooper, Charles R. The St. Martins Guide to Writing. 10th ed.  Boston, MA: Bedford/St. Martins, 2013.

2.Cooley, Thomas. The Norton Guide to Writing.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 

3.Kennedy, X. J. and Gioia, Dana.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 6th ed.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1995. 

4.Kirszner, Lawrie G. and Mandell. Stephen R. Patterns for College Writing. 6th ed. St. Martins Press, 2010.

5.Meyer, Michael. The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2nd ed.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0.

6.Podis Leoraard, A. et al. Writing: Invention Form and Style. Glenview. Illinois: Sco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4.

7.Rosen, Leonard J. and Behrens. Laurence. Writing Papers in Colle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8.Slade, Carole.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10th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 Asi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9.杨金才. 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0.周传虎.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课程编号:    209MX208         课程名称:美国小说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General Object: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novels. Be able to read and appreciate novels with various critical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Competencies and Suggested Objectives:

1. Gain an awareness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novel.

a. Define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and how it differs from other genres.

b. Identify pre-18th century European and British precursors.

c. Identify various movements associated with novels: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m, realism, naturalism,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etc.

d. Identify variations of the novel: the novella, the Gothic novel, local color, and regionalism, etc.

2. Read selections (entire novels or excerpts) representing

1) The novel of 1780-1865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by James Fenimore Cooper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2) The novel of 1865-1914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by Stephen Crane

3) The novel of 1914-1960

   The Great Gatsby by F. Scott Fitzgerald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

   The Grapes of Wrath by John Steinbeck

The Catch-22 by Joseph Heller

4) The novel of 1960 to the present

   The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

   The Color Purple by Alice Walker

a.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s of this period exemplified in selections studied.

b. Identify other authors of this period.

c. Identify influences on the novel studied and it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works, including contributions such as characterization, plot development, literary style, point of view, etc.

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work to the society, values, and historical time represented.

3. Analyze how literary elements create a certain effect in the novels studied.

a. Analyze elements such as (but not limited to) character, setting, conflict, climax, plot, theme, and point of view, recognizing their importance as major elements of novels.

b. Analyze the literary techniques of the author, including the author's method of narration, use of diction, sentence structure, etc.

c. Identify elements of structural uniqueness, such as episodic technique, frame

tale,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multiple narrator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etc

Reference Books:

1. Ian Ousby. A reader’s Guide to Fifty American Novels.1979.

2. Michael Mckeon. Theory of the Novel. Baltimor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Chen shi-dan. American Post-modernism Novel.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9.

Beach, Joseph Warren. American Fiction: 1920-1940. Macmillan. 1941.

4. Yang jin-cai. On the 21 Century American Novels. Nan Jing. Nan Jing University Press. 2021.

5. Fan li-juan, Jiangtao. A Surve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Feminin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6. Lauter, Paul.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D.C. Heath and Company.1990.

7. Perkins, George. et. al.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8. Yi-xie, Li & Yao-xin, Chang.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an Kai Univ. Press.1991.

 

 

课程编号:    209MX209        课程名称:美国诗歌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General Objective: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poetry. Be able to read and appreciate poetry text with various critical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Competencies and Suggested Objectives:

1. Gain an awareness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poetry

a. Defin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poems and how they differ from other types.

b. Identify pre-18th century European and British precursors.

c. Identify various movements associated with poetry: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m, realism, naturalism,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etc.

d. Identify variations of the poetry: the epic, the lyric, free verse, and blank verse, etc.

2. Read entire poems or excerpts representing

1) Early American Poetry to 1800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Anne Bradstreet, Michael Wigglesworth,

Edward Taylor and Philip Freneau 

2) The early romantic period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Edgar Allan Poe

3) The period of Transcendentalist Movement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Ralph Waldo, Emerson, John Greenleaf

Whittier, Walt Whitman and Emily Dickinson

4)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and Robert Frost

5)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Ezra Pound, E E Cummings, T. S. Eliot

6) The period from 1945 to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Elizabeth Bishop, Randall Jarrell,

Robert Lowell, Allen Ginsberg, Anne Sexton, Sylvia Plath 

3. Analyze how literary elements create a certain effect in the poems studied.

a. Analyze elements such as (but not limited to) rhythm, meter, rhyme, voice

diction, imagery, figures of speech, recognizing their importance as major elements of poetry.

b. Analyze the literary techniques of the poets, including the poets’ method of narration, lyric, use of diction, sentence structure, etc.

c. Identify unique poetic devices, such as arrangement of sentences, poetic tension, and poetic imagery.

Reference Books

1. Jiangtao.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merican Poetry.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2. Jay Parini, Brett C. Mill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Michael Groden.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 Critic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4. Jiangtao. Appreciation of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2006.

5. Liu yan. Guided Readings in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00.

6. Louis Untermeyer. Modern American Poetry: An Introduction. 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7. Zhao yi-heng. Anthology of Modern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9.

8. Li mei-hua. Appreciation of American Classic Poetry.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22.

 

 

课程编号:   209MX210          课程名称:美国戏剧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美国戏剧选读”是一门文学素质培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戏剧背景、戏剧体裁、戏剧手法、戏剧情节、戏剧思想、戏剧内容、戏剧语言、戏剧翻译、戏剧评论等,尤其是美国戏剧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轨迹及作品分析,通过运用批评理论和分析方法鉴赏美国戏剧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戏剧知识,陶冶道德情操、体验文学与语言的美感、夯实语言根底,提高写作能力。

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2.介绍美国戏剧简史3.分析和鉴赏经典戏剧4.讨论和撰写评论文章

参考文献:

1.Our Town.

2.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3.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4.Death of a Salesman.

5.Bigsby, C. W. 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Dra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2.

6.Bigsby, Christoph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7.Downer, Alan Seymour. Fifty Years of American Drama, 1900-1950. Regnery. 1951.

8.Ke-dui, Liao. E Eugene O’ Neill.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9.Lee A. Jacobus. ed. The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Drama.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3.

10.Liu Haip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Plays and Criticism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1.Manheim,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O’ Neill.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8.

12.Roundane, Matthew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ennessee Williams. Cambridge Univ. Press.1998.

 

课程编号:   209MX243          课程名称:莎士比亚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莎士比亚其人及作品,包括戏剧、诗歌。悲喜剧的起源及代表人物。莎士比亚戏剧的整体创作技巧、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悲剧和喜剧创作主题及技巧。详细讲授古希腊戏剧,文艺复兴和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奥赛罗》及莎士比亚诗歌等经典。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hakespeare. Four Tragedies (New York: Bantam Classics Press). 1988.

2. Stephen Greenblatt.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3. Vendler, H.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Colin Burrow. The Complete Sonnets and Po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2.

5.Schoenfeldt, Michael,ed. A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s Sonnets. Malden, MA,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Ltd., 2007.

6.Leishman, J. B. Themes and Variation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Oxford: Routledge, 2005.

7.威廉·莎士比亚著. 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8.威廉·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辜正坤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9.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 莎士比亚的政治. 潘望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10.肯尼思·麦克利什,.斯蒂芬·昂温著曹南洋.刘略昌译. 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2008.

11.史坦利·威尔斯著. 莎士比亚戏剧. 剑桥文学指南.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

12.陆谷孙. 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3.李伟民. 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14.梁宗岱著. 莎士比亚抒情诗选.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

15.王维昌著. 莎士比亚研究. 安徽: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

16.杨周翰著.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17.张冲著. 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8.胡一伟著. 戏剧:演出的符号叙述学.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

19.罗益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篇详注.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0.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梁宗岱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课程编号:    209MX212         课程名称:英国诗歌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英国诗歌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创作特征,掌握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流派。英语诗歌创作的基本韵律、格律。包括1. 英国早期诗歌的分析2. 浪漫主义时期主要诗歌的分析3. 现代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莉娅. 英国诗歌导读.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2.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抒情诗选. 梁宗岱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3.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屠岸 编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4.雪莱. 雪莱抒情诗选. 屠岸 编译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5.孙大雨译. 英诗选译集.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袁可嘉. 彭斯抒情诗选.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7.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杨德豫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8.弥尔顿. 弥尔顿抒情诗选. 金发燊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课程编号:   209MX213          课程名称:英国小说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阅读经典英国小说,对重点选段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阅读重要的小说批评文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英国小说的发展脉络、基本流派、创作类型,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熟悉英国小说批评的发展历史,主要批评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技巧;理解小说阅读与批评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理解文学、文化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材:

1.Caserio, Robert 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Nov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David, Deirdr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Victorian Nov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参考文献:

1.Eagleton, Terry. 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2.Hale, Dorothy J. The Novel: An Anthology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19002000.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3.McKeon, Michael. 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Novel.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4.Richetti, John. The English Novel in History. Routledge, 1999.

5.Spacks, Patricia Meyer. Novel Beginnings Experim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Tucker, Herbert F. A New Companion to Victor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 2014.

7.Watt, Ian. The Rise of the Novel. Chatto and Windus, 1957.

8.候维瑞主编: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9.候维瑞主编: 现代英国小说选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10.候维瑞主编: 英国文学通史.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11.陆建德: 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2.朱虹: 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课程编号:    209MX214          课程名称:文学翻译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文学翻译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文学翻译是极其复杂的艺术,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原理才能摆脱对翻译问题的种种形而上学的见解。科学的文学翻译理论还建立在现代语言科学、文艺学、逻辑学、阐释学、社会学、人类学、信息论、符号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尤其是从文学层面上对翻译进行一种跨文化研究,要学生关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培生,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意向的错位,文化意向变形和文化接受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部分: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学传统;第二部分:二十世纪文学翻译研究的趋向;第三部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四部分:翻译研究与文化差异;第五部分: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

参考文献:

1.Delisle, Jean and Judith Woodsworth.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 of National Literatur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Susan Bassnett & Audul Lefeuere Construction Culture.2001. 

3.Eugene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Mary Su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谢天振. Medro-Translatolog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谢天振. New Perspectiv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Qingdao Publishing Press. 2003.

7.谢天振.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课程编号:   209MX215           课程名称:东西方翻译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口译课作为技能训练课,一,要遵循口译活动的特殊思维过程进行;二,要符合认知技能提高的规律;三,既要照顾面上的阶段训练,更应关注个体的自我提高;四,口译既是交际活动,就必须要考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联系;五,是必须建立即时的评估检测体系。口译是以掌握认知知识和技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本课程以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口译技能技巧的训练,并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训练。因此,严格地说,口译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出来的。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了解口译思维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特点及口译过程中所应掌握的翻译基本技能。

第一部分: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口译的技能意识及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交替传译的训练与语言水平的提高;第四部分:同声传译与语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郁如. 汉译英口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9.

2.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3.冯建忠. 实用英语口译教程.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4.(法)勒代雷. 释义学派口笔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2000.

5.杨承淑. 口译教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2005.

 

课程编号:    209MX216          课程名称:文体翻译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文体翻译论为翻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由翻译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各种应用文体的分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费美尔的翻译目的论以及从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来研究文体学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文体翻译的内容包括:科技问题翻译;经贸文体翻译;法律文体翻译;媒体文体翻译;旅游文体翻译;公示文体翻译;广告文体翻译。

第一部分:应用翻译理论要义;第二部分:功能派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第三部分:文本类型与应用翻译;第四部分:语域与应用翻译

参考文献:

1.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自编教材).

2.程雨民. 英语语体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 1989.

4.乐戴云. 中西文学比较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5.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1998.

6.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导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7.Qian Yuan, Stylistics: A Coursebook for Chinese EFL Students 1.2006.

 

课程编号:    209MX217          课程名称:理论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研究;掌握关于理论语言学在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深刻的理解关于理论语言学各方面的论述。

第一部分:语言理论与语言科学第二部分:普通语言学和相关分支第三部分:理论语言学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Lyons . 1981.

2.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 语言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刘耀武. 普通语言学教程.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4.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Readings in Linguisti.cs: Seventy-Five Years since Saussure Vol. I . eds.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88.

5.Crystal, David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1971.

6.Fromkin, Victoria .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3.

7.Lyons, John.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1 & 2 . ed. Penguin Books Ltd.1970,1987.

8.O’neil. Wayne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 Shandong University .

9.Robert. A. W. and Frank C. K. MI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课程编号:   209MX218          课程名称:语义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意义和意义研究各种理论;掌握关于语义与语用的相关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语义学理论,分析解决文本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部分:语义学研究及其相关理论第二部分:语义表达第三部分:语义学研究的问题与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1.Saeed, John. Semantics John Willey and Sons. 2015.

2.Leech, Geoffrey. Semantics Penguin Books.1974.

3.McCawley Linguistic Semantics引进教材 .

4.方立. 逻辑语义学.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4.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2nd ed.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001.

5.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Grimshaw, Jane . Argument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90.

7.Jackendoff, Jay.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90.

8.Jackendoff, 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1983.

9.Lyons, John.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1 & 2 . ed. Penguin Books Ltd.1970,1987.

 

课程编号:   209MX219         课程名称:句法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句法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研究;掌握关于句法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深刻的理解关于生成句法学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部分:句法理论第二部分:生成句法学第三部分句法理论中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by Andrew Radford.1997.

2.Fromkin, Victoria.198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he Dryden Pr Crystal, David .1971. Linguistics Penguin Booksess.1983. 

3.Lyons, John.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1 & 2 . ed. Penguin Books Ltd.1970,1987.

4.Oneil. Wayne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

5.Radford, Andrew. 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Press. 2000. 

6.Robert, A. W. and C. K. Frank MI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Wayne ONeil.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anu. Mimeographed in Shandong University.1981.

8.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    209MX220          课程名称: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介绍、阐释与应用女权主义理论各主要流派的作品,内容包括对女权运动史、女权主义流派和女权主义文本的介绍,并通过女权主义理论对于美国女性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内在关系与协和作用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3.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4. 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5.激进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6.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及文学实践

参考文献:

1.Deborah L. Madsen.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佩吉麦克拉肯主编.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艾晓明译.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7.

3.罗斯玛丽·帕特南·, 艾晓明等译.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京媛主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5.玛丽·M·塔尔博特.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 艾晓明等译.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权辩护.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汪溪译. 妇女的屈从地位. 商务印书馆. 1995.

7.凯特·米利特. 性别政治. 钟良明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8.西蒙娜..波伏娃. 第二性. 陶铁柱译.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课程编号:    209MX221          课程名称:当代英语国家女性诗歌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梳理当代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女诗人的诗歌作品,通过研读她们的诗歌文本探讨当代女性诗歌在主题阐释、表达方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女性诗歌的个性及共性特征,了解当代英语国家女性诗人诗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元的文化风貌和迥异不同的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范丽娟. 当代英美女性诗歌作品赏析.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Rayna Green. That's What She Said: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Fiction by Native American Wome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3. Philip Dacey, David Jauss, Strong Measures: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In Traditional Form.  Longman Press. 1997.

4. J.D. McClatchy. The Vintage Book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Vintage Press. 2003.

5.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____ from Charlotte Bronte to Doris Less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Susan Gubar & Sandra M. Gilbert.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 Norton & Company. 1985.  

7. Marion Shaw. An Introduction to Women’s Writing____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Day, Prentice Hall. 1998.

 

课程编号:    209MX222          课程名称: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20世纪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等)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研读现代和当代英语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研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并运用各种批评方法,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评价这些作品;掌握20世纪以来英语国家女性文学的突出成就和对文学的贡献。其中包括专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多丽丝·莱辛、托尼·莫里森等杰出女作家的文学成就和重要贡献。同时形成英语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与男性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丽娟. 英国女性文学的传统(上,下).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范丽娟, 姜涛, 张继书. 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概观.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____ from Charlotte Bronte to Doris Less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4.Susan Gubar & Sandra M. Gilbert.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 Norton & Company. 1985.  

5.Marion Shaw. An Introduction to Women’s Writing____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Day. Prentice Hall. 1998. 

6.金莉主编. 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品.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7.罗婷. 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2.

8.苏珊·兰瑟. 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 黄必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罗斯玛丽·帕特南·.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艾晓明等译.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   209MX223           课程名称:语言符号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语言符号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以及用符号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语言学的学科。它促进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交融把现代语言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篇章符号学、句子符号学、词汇符号学和语素符号学作为重要的构架要素进行体系性研究,为语言符号学登上科学的殿堂作些必要的铺垫。

1.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2.语言符号的层次3.语言符号的意义4.语言符号的指称5.语言符号的关系6.语言符号的时态7.词语的符号性及其命名理

参考文献:

1.F. de Saussur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Payot. Paris. 1985.

2.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Chandler, Daniel. Semiotics: The Basics. Routledge. 2001/2007.

4.Eco, Umberto. 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5.霍克斯.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瞿铁鹏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6.巴特. 符号学原理. 王东亮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7.顾嘉祖, 辛斌主编. 符号与符号学新论.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课程编号:    209MX224          课程名称:话语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了解并掌握话语分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掌握语言的功能观及使用,提高话语分析能力。        

1.话语分析的形成和发展,话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2.话语与文化、思维、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形成和研究方法3.话语的结构分析,会话分析,话语的衔接与连贯分析4.互文性研究,包括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以及实际运用5.话语的功能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体裁分析

参考文献:

1.Barbara, Johnstone.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2001.

2.Gillian Brown,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Robert de Beaugrande, and Wolfgang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gman. 1981.

4.Michael Stubb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1983. 

5.Gee. J. P.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Van Dijk, T.A..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 I-IV. Academic Press. 1985.

7.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Edward Arnold. 1973.

8.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Edward Arnold. 1978.

9.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1985/1994.

10.Halliday, M.A.K. 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 . Longman . 1976.

 

 

课程编号:    209MX225          课程名称:语言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英语语言内部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入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规律。了解并掌握语言历时研究的方法,并以此分析语言现象。

1.语言类型学,语言亲属关系及语系语族的形成2.古英语3.中古英语4.现代英语

参考文献:

1.Pyles, T. & Algeo, J.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rd ed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2.

2.Baugh, A.C. and Cable, T.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rd ed.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3.Cannon, G.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2.

4.Freeborn, D.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The Macmillan Rress Ltd. 1992.

5.秦秀白. 英语简史.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6.费尔南德·莫塞, 刘世沐等译. 英语简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7.李赋宁. 英语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8.徐同锵. 历史语言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课程编号:    209MX226          课程名称:跨文化理论与实践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确立跨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理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部分以介绍跨文化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实践部分通过介绍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交际,使学习者熟悉相关的交际策略,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书目:

1.Lin Daj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ujian Press. 2005.

2.Helen Spencer-Oatey, Peter Franklin.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3.Judith N. Martin, Thomas K. Nakayam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4.Collon, R. and Scollon, S. 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2000.

5.Gudykunst, W. B. and Kim, Y. Y..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Random House. 1984.

6.何维湘, John Jamison, Peter Antoniou, Katherine Whitem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课程编号:    209MX227         课程名称:跨文化外语教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该课程从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并将其作为在英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形式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介绍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构成及框架、培训方式、测试方式等,力求让学生掌握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体化框架。

参考书目:

1.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ichael Byram & Peter Grund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2. Michael Byra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3. Hu Wenzh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Coursebook.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

4. 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5.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William B. Gudykunst.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课程编号:    209MX228          课程名称:跨文化商务沟通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该课程介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理论基础。分析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各种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尤其是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结合跨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探讨如何克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障碍,其中包括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技能,文化震荡及解决之道、跨文化团队的沟通管理等。运用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影响。

参考书目:

1.Lillian H. Chaney, Jeanette S. Martin.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hina Peop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Lillian Chaney, Jeanette Mart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Prentince Hall. 2013.

3.Lin Daj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ujian Press. 2005.

4.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窦卫霖. 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英文). 北京: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4.

6.勒娟. 跨文化商务沟通(英文). 北京: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0.

 

补修课:

课程编号:209MX501      课程名称:英语写作

学时、开课学期:          32/0/1

主要内容:

《英语写作》课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学生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总的来说,写作课着眼于通过讲授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表现手段以及严格的写作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具体而言,是训练学生掌握词、句、段、篇等写作基本要素,培养他们对不同语类、不同文体特征的把握。更具体一些,是使学生从学习构词成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章的方法入手,逐渐掌握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读书报告的写作技巧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等,并在全过程中穿插对审题、构思、提纲、修辞、表达、写作策略、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

1.杨立民, 徐克容主编. 现代大学英语基础写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丁往道. 英语写作手册.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课程编号:209MX502      课程名称:英汉翻译

学时、开课学期:          320/2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汉、汉英翻译技能,帮助学生有效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提高笔头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大体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及原则,包括翻译的性质、标准、直译和意译等问题;熟悉常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如:选词用字、字词的增减、字类转换、词序调整、长句的处理等等,使学生通过实践而熟悉翻译技巧,培养翻译能力。

参考书目:

罗选民. 新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课程编号:209MX504      课程名称:综合英语

学时、开课学期:          64/0/3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文体不同、内容广泛的名家作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通识知识框架,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书目:

张汉熙主编, 王立礼编. 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 1)(第3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三)二级学科日语语言文文学

 

课程编号:210MX003   课程名称:文学导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2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形式。了解和掌握每种文学创作形式的基本模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掌握最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艺术评价标准,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参考书目:

1. 伊藤 整. 小説の方法. 河出書店. 1958.

2. 中村光夫. 風俗小説論. 新潮文庫本. 1958.

3. 中村光夫. 志賀直哉論. 文芸春秋新社刊. 1954.

4. 平野 謙. 芸術と実生活. 講談社. 1997.

5. 西田 勝. 日本革命文学の展望. 誠信書房. 1958.

6. 笹淵友一. 文芸界とその時代. 明治書院. 1960.

7. 橋川文三. 日本浪漫派批判序説.未来社.1995.

8. 吉田精一. 近代文芸評論史. 至文堂. 1975.

 

课程编号:210MX004       课程名称:日本文化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就日本文化的某个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对日本的文、史、哲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通过系统的学习与阅读,广泛了解东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日本人论,对日本文化及社会思想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中国的文、史、哲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原版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

参考书目:

1.家永三郎. 日本文化史. 岩波書店. 1995.

2.南博. 日本人論明治から今まで. 岩波書店. 1997.

3.家永三郎. 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 雄山閣. 1996.

4.加藤周一. 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 明治書院. 1978.

5.宮家準. 宗教民俗学.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95.

6.祖父江孝男. 文化人類学入門. 中央公論社. 1995.

7.五十嵐昌行 著. 日本文化论教程.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8.平野健一郎. 近代日本とアジア―文化の交流と摩擦.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84.

9.会田雄次. 日本人の意識構造 (講談社現代新書) . 讲谈社. 1972.

 

课程编号:210MX202    课程名称:日语句法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句法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研究;掌握关于句法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深刻的理解关于功能句法学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部分:日语的句子成分;第二部分:日语句子的类型;第三部分:日语的常见句式;第四部分:日语中的呼应关系;第五部分:日语句子的分析方法;第六部分:句式的转化

参考书目:

1. 徐昌华. 简明日语句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2. 寺村秀夫著. 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 くろしお. 1984.

3. 時枝誠記. 文法.文章論. 岩波書店. 1975.

4. 橋本進吉. 国語法要説. 明治書店.  1933.

5. 徐昌华. 简明日语句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6. 金田一春彦. 日本語の特質. 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1981.

7. 周炎辉. 日语语法——词法.句法.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5.

8. 大修館国語要覧. 大修館書店. 1994.

9. 森重敏. 日本語文法通論. 風間書房. 1939.

10. 渡辺実. 国語構文論. 岩波書房. 1983.

 

课程编号:210MX203     课程名称:日语语言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日语语言内部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从而认识日语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渊源

1.日语发展的背景:语言分类,语言亲属关系给语系语族的形成。2.古代日语(奈良、平安时代)3.中世日语(镰仓、室町时代)4.近世日语(江户时代)5.近代日语(明治以后)

参考书目:

1. 村山七郎. 日本語の起源. 弘文堂. 1973.

2. 橋本進吉. 上代語の研究. 岩波書店. 1951.

3. 金田一春彦. 国語アクセント史的研究. 校倉書房. 1974.

4. 進籐咲子. 明治時代語の研究――語彙と文章――. 明治書院. 1981.

5. 山田孝雄. 奈良朝文法史. 宝文館. 1954.

6. 石垣謙二. 助詞の歴史的研究. 岩波書店. 1955.

7. 渡辺実. 国語構文論. 塙書店. 1971.

8. 時枝誠記. 国語学史. 岩波書店. 1940.

9. 竹内美智子. 平安時代和語の研究. 明治書店. 1986.

 

课程编号:210MX204     课程名称:中日文化交流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掌握中日文化的历史、传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风俗、极其对社会人文及人际交流的影响。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及直觉敏感性,提高对本民族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认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与阅读,广泛了解东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日本人论,对日本文化及社会思想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中国的文、史、哲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原版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熟练掌握日语,具备较高的日语实践水平。1.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2.中日文化的深层结构3.中日传统文化的4中国人的日本观

参考书目:

1. 土井健司. 日本中国紀行. 白帝社. 1996.

2. 李国棟. 日本見聞録. 白帝社. 1996.

3. 李国棟. 日中文化の源流. 白帝社. 1996.

4. 金佩華. 中国的郷に入りて郷に従わず. 白帝社. 2000.

5. 野村浩一.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课程编号:210MX205      课程名称:日本民俗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掌握中日文化的历史、传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及其对社会人文及人际交流的影响。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及直觉敏感性,提高对本民族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认识。

1.中日民俗文化的历史2面向21世纪日本文化热点问题3.高级日语口译

参考书目:

1小西甚一. 日本文芸史. 讲谈社. 1993.

2加藤周一. 日本文学序说. 筑摩书房. 1999.

3.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4贾蕙萱. 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课程编号:210MX206    课程名称:近现代日本文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近现代日本文学的流派、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掌握日本近现代文学产生、发展、行成的轨迹。研究近现代日本文学流派的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等,学会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和鉴赏文学作品。近现代文学作品鉴赏分析、近现代日本文学史、近现代经典文学作品选读。

参考书目:

1. 近代文学研究書マニュアル12月号. 国文学. 学燈社. 1985.

2. 須藤松雄. 志賀直哉の文学. 南雲堂桜紅楓社. 1963.

3. 孟庆枢. 孟庆枢自选集.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4. 中村光夫. 二葉亭四迷伝. 講談社. 1957.

5. 平野 謙. 島崎藤村. 筑摩書房. 1955.

6. 東 栄蔵.「破戒」の評価と部落問題. 明治図書出版. 1977.

7. 相原和邦. 漱石文学―その表現と思想. 塙書店. 1960.

8. 尾形 働. 森鴎外の轢死小説. 筑摩書房. 1979.

9. 鳥居邦朗. 太宰治論―作品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雁書館. 1972.

10. 本多秋五.「白樺」派の文学. 講談社. 1986.

 

课程编号:210MX207    课程名称:日语词汇学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36/2/2

主要内容:

研究日语词汇的体系、构成及位相、词汇的语义等各种理论问题,系统地了解日语词汇的产生、组成、演变,明确日语词汇的研究范畴。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一些典型的语言材料为例,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日语语言的本质和功 能,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提高词汇、语义方面的科研能力。

1.词汇的体系与结构2.词汇的计量3.词汇的语义4.词汇的位相论5.词汇的类型与对应6.词汇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书目:

1. 刘耀武. 日语词汇学.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2. 西尾寅弥. 現代語彙の研究. 明治書店. 1988.

3. 刘耀武. 现代日语词汇学教程.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4. 高文汉. 日语词汇论.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5. 森田良行. 意味分析の方法――理論と実践. ひつじ書店. 1996.

 

课程编号:210MX208    课程名称:日语语音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了解语音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掌握该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发展动态。通过分析日语中的各种语音现象,了解语音结构的各种理论知识。分析对比日汉两种语言在语音结构方面的差异。

1.语音的发生与感知2.日语的音位及语音变化3.促音的由来4.日语汉字训度的研究5.日语音便的含义、范围及其分类

参考书目:

1. 金田一京助. 国語音韻論. 刀江書院. 1938.

2. 服部四郎. 音声学. 岩波書店. 1951.

3. 川上蓁. 日本語音声概説. 桜楓社. 1977.

4. 文化庁. 音声と音声教育. 大蔵省印刷局. 1982.

5. 斉藤純男. 日本語音声学入門. 三省堂. 1999.

6. 阪倉篤義. 日本語表現の流れ. 岩波書店. 1993.

 

课程编号:210MX209      课程名称:日本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文学各时代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并进行专题研究。

1.阅读代表作品2.分析和鉴赏作品3.讨论和撰写评论文章4日本近现代作家代表作品赏析。

参考书目:

1.于荣胜. 日本现代文学选读.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平野 謙. 島崎藤村. 筑摩書房. 1955.

3约翰J.迪尼. 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4.夏目漱石. 河書房新. 1975.

5.森鴎外. 河出書房新社. 1980.

6.石川. 河出書房新社. 1962.

7.寺田透. 現代日本作家研究. 未来社刊. 1994.

8孟庆枢主编. 西方文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课程编号:210MX210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近现代日本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研究主要作品及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影响,掌握创作背景,人物特征及语言风格。

1.古典篇 2.近代篇 3.现代篇 4.高级日语口译

参考书目:

1. 近代文学研究書マニュアル12月号. 国文学. 学燈社. 1985.

2. 須藤松雄. 志賀直哉の文学. 南雲堂桜紅楓社. 1963.

3. 孟庆枢. 孟庆枢自选集.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

4. 中村光夫. 二葉亭四迷伝. 講談社. 1957.

5. 平野 謙. 島崎藤村. 筑摩書房. 1955.

6. 東 栄蔵.「破戒」の評価と部落問題. 明治図書出版. 1977.

7. 相原和邦. 漱石文学―その表現と思想. 塙書店. 1960.

8. 尾形 働. 森鴎外の轢死小説. 筑摩書房. 1979.

9. 鳥居邦朗. 太宰治論―作品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雁書館. 1972.

10. 周平.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课程编号:210MX211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研究日本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从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的形态、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特点。

1大和、奈良时代文学2.平安时代文学3.镰仓、室町时代、江户文学4.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文学5.高级日语口译

参考书目:

1. 小笠原克. 昭和文学史論. 1970.

2. 猪野謙二. 近代日本文学史研究. 1953.

3. 稲垣達郎. 近代日本文学風貌. 未来社刊. 1957.

4. 平岡敏夫. 近代日本文学史研究. 有精堂刊. 1969.

5. 山本正秀. 近代文体発生の史的研究. 岩波書店. 1965.

6. 新国語要覧. 大修館書店. 1996.

7. 大規修. 日本文学史. 数研出版. 1997.

8. 長島弘明. 日本文学史. 三省堂. 1996.

 

课程编号:210MX212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流派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各流派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熟知代表人物及作品。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日文原文的文学作品,对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培养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和透视文学作品深层意义的能力。

日本文学各流派的形成原因、时间 ,理论体系、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影响。自然主义文学的岛崎藤村和他的长篇小说《破戒》,反自然主义文学的文豪夏目漱石及其作品《我是猫》等,白桦派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无赖派的太宰治、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等。

参考书目:

1.和田謹吾. 自然主義文学論. 至文堂. 1966.

2.小坂晋. 漱石の愛と文学. 講談社. 1965.

3.須藤松雄. 志賀直哉の文学. 南雲堂桜紅楓社. 1963.

4.羽鳥徹哉. 作家川端の基底. 教育出版センター. 1979.

5.竹盛天雄. 鴎外 その紋様. 小沢書店. 1973.

6.三谷栄一. 大修館国語要覧. 大修館書店. 1994.

 

课程编号:210MX213     课程名称:日语翻译学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36/2/2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本国翻译学的继承性研究同时进行外国翻译学的借鉴性研究最重要的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了解翻译学的性质及翻译学的框架;拓展当代翻译研究对传统翻译研究的视野;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及翻译过程。

参考书目:

1.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1998.

3.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4.谢秀忱. 日语翻译方法. 哈尔滨: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2.

 

课程编号:210MX214    课程名称:普通语言学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36/2/2

主要内容:

了解和掌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研究;掌握关于理论语言学在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深刻的理解关于理论语言学各方面的论述。

第一部分:语言理论与语言科学;第二部分:普通语言学和相关分支;第三部分:理论语言学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书目:

1.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 语言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刘耀武. 普通语言学教程.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3.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 北京: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8.

4森岡健二編. 近代語の成立 文体編. 明治書院. 1991.

5.刘耀武. 日语语法研究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6渡辺実. 日本語史要説. 岩波書店出版.1997.

 

补修课:

 

课程编号:210MX503   课程名称:高级日语1

开课学期/学时:       3/48

主要内容:

通过日语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的专业人才。词汇、语法、阅读、写作、作品、作家介绍。

参考书目:

1.陈生保. 日语(5).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陈生保. 日语(6).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陈生保. 日语(7).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志国. 现代日语实用语法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5青木五郎.『国語便覧』. 寿印刷株式会社.2013.

6.安田贺计. 日本商务礼仪.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210MX501    课程名称:日语基础写作1

开课学期/学时:           1/32

主要内容:

学习高级口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要领。重点练习在各种场合下即时口译的能力。能够让学生适应各种场合下的翻译工作。

第一章:迎送往来;第二章:宴会;第三章:研讨会;第四章:记者招待会;第五章:习语谚语;第六章:时事用语

参考书目:

1.吴小璀. 日语口译实务.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1998.

3.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4.谢秀忱. 日语翻译方法. 哈尔滨: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2.

5.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6.罗兴典. 简明日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课程编号:210MX502     课程名称:笔译理论与实践 2

开课学期/学时:       2/32

主要内容:

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以及书信、记叙文、感想文等写作方法。每周对学生书写的作文进行批改、说明、讲评。

第一章:书信;第二章:记叙文;第三章:感想文;第四章:研究报告;第五章:论文

参考书目:

1.王军彦. 新编日语写作.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传乃. 日语写作.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青木五郎. 『国語便覧』. 寿印刷株式会社. 2013.

 

(四) 二级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课程编号:211MX008       课程名称:综合俄语实践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一方面通过教学可以运用俄语进行思维和听、说、读、写、译的跨文化交际,较为自由地就俄罗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专题或教学中设定的交际情景、专题用俄语进行观点阐释、演教、辩论等,语音、语调纯正,语句结构正确,修辞得当。

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能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用俄语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重点掌握政治话语特别是中国时政文献语篇特点和翻译规律,提升翻译实操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及用俄语进行对外传播能力。

参考书目:

1.邓军等. 俄语8(全新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宏, 黄东晶等. “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俄翻译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2.

3. 刘宏,黄玫. “理解当代中国”俄语演讲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2.

4. Антонова Е. С. , Воителева Т.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речи.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 М. : Академия , 2020.

 

课程编号:211MX009               课程名称:普通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1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非学位基础课,要求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语言现象,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全面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语言体系,对所遇到的语言现象能够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力求对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普通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门课程将从符号学、语言单位间的关系、语言的系统性质、语义学、语用学、篇章学、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发展的共时与历时性等方面分析语言的构成体系,认识语言的实质,介绍研究语言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语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书目:

1.华劭. 语言经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家骅等.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Мерцалова Г.Н .. Лекции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 2002.

 

 

 

课程编号:211MX205         课程名称:俄罗斯电视新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为各种题材的俄罗斯电视新闻。专题包括国事访问、自然灾害、政策法规、经济、军事、法律、选举、文化、科教、体育等,也包括其他体裁的电视节目。教学方法主要为听抄听述、听译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电视等有声资料的学习,丰富百科知识,掌握迅速理解、整合信息、记录关键内容的技能,能够提高听说译的言语实践能力。

参考书目:

1.付晓霞. 俄罗斯电视新闻视听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8.

2.俄罗斯网络、电视台最新新闻、电视节目, 俄罗斯电影等各类资源.

 

课程编号:211MX206          课程名称:当代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介绍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家及当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勾勒当代文学的全貌,深入领会俄罗斯当代文学在创作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创新。通过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研读了解自解冻文学开始的地下文学、回归文学、后现代文学等文学现象。使学生掌握文学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了解当代俄国文学,领会当代俄国文化精神,为学生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参考书目:

1.谢春艳, 李志强. 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Т. М. Колядич. 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конца XX века. ACADEMA. 2005.

3.Бондаренко В. Серебняный век простонародья. ИТРК. 2004.

4.《俄罗斯文艺》杂志. 北京师范大学. ISSN 1005-7684/CN 11-5702/I.

 

课程编号211MX207         课程名称80年俄语语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位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俄语语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全面地理解俄语语法的体系:较扎实地掌握从构词、词类、词组到简单句、复合句、超句统一体等各个层次的语法规则和语法理论,既在方法论上有宏观的把握,又在主要的、有争议的课题上有深入的了解。俄语语法学是现代俄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全面地讲解俄语语法的体系,从构词、词类、词组到简单句、复合句、超句统一体等各个层次的语法规则和语法理论。在阐释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语法理论的同时,适当介绍不同的语法学派与观点以及语法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与趋势。课程不仅将为学生在俄语语法研究中打下基础,而且还将提高学生俄语表达中语法组织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т 1 и 2. 1980.

2.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д ред. В.А. Белошапковой. 1977.

3.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90.

4.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д ред. Д.Э.Розенталя. 1984.

 

课程编号:211MX208      课程名称:语言学流派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掌握语言学发展史、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俄罗斯主要语言学流派及俄罗斯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性贡献,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当代语言学的前沿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辩证、客观地解析不同的语言观,了解各语言学流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成就发展趋势及问题、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等。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发展史、西方语言学流派、俄罗斯语言学流派、俄罗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当代语言学前沿、俄汉语研究的接口等。

参考书目:

1.冯志伟. 现代语言学流派.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杜桂枝. 20世纪后期的俄语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戚雨村.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俞如珍,金顺德.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Ярцева В. Н..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Науч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ня». 1998.

7.Апресян Ю.Д.. О московской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 школе.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2005.

8.Мельчук И. А.. Опыт теории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моделей «Смысл Û Текст». Семантика, Синтаксис. Школа «Язык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Сер. Язык, семио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1999.

9.Арутюнова Н.Д.. О работе группы «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Института языказнания РАН.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Избранное.1988-1995. Индрик. 2003.

10.Филин Ф.П..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Изд.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79.

 

课程编号211MX209       课程名称对比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对比语言学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如对比的原则,语言各个层次的对比: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以及语用方面的对比。必须学会进行语言对比的方法。对比语言学对不同语言(包括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的各个层次进行系统的比较,以找出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对比语言学是在类型比较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并获得发展。本课目的是要介绍对比语言学的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比的原则,语言各个层次的对比: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以及语用方面的对比,教会学生进行语言对比的方法。

参考书目:

1.崔卫, 刘戈. 对比语言学导论.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戚雨村.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张志军. 俄汉体貌范畴对比研究.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211MX210        课程名称:认知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对认知语言学有总体上的认识,了解认知的含义及本学科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分析和阐释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由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多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语言认知的生理与物理基础以及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包括:范畴化与认知模式,词的概念与词汇变化、隐喻理论、家族相似性等。

参考书目:

1.Болдырев Н.Н.. Когнитив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 Курс лекций по английской филологии. Тамбов. Изд. Тамб. ун-та. 2000.

2.Кубрякова Е.С.. Язык и знание.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4.

3.Лакофф Дж. Женщины, огонь и опасные вещи/ Пер.с англ. И.Б. Шатуновского.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4.

4.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 Под ред. Е.С. Кубряковой. В. З. Демьянкова др. МГУ. 1996.

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课程编号:211MX211       课程名称:当代语义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当代语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对俄语各种语言现实的实际分析中,通过课程的学习奠定语言意义观。当代语义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的学科。本课程以当代语义学理论为依据,应用新的语义分析方法,较系统地阐述词的词汇意义、其本质与功能、构成成素和语义结构、语言环境与词义变异、词义演变机制、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并适当涉及句子语义的一些问题。同时还注重语义学的实际运用价值,考察语义学与词典编撰学的关系。

参考书目:

1.Кронгауз М.А.. Семантика. РГГУ. 2001.

2.Апресян Ю.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е средства языка. 1995.

3. Кобозева И. М..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Э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 2000.

4.Лайонз Дж.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Введение/ Пер. с англ. В.В. Морозова и И.Б. Шатуновского.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3.

5.张家骅等.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6.倪波、顾柏林. 俄语语义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7.杰弗里利奇. 语义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课程编号:211MX212        课程名称:俄苏文学作家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俄苏文学作家专题课是俄罗斯文学方向必选课之一。该课程重点讲授19-20世纪经典作家及当代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活动,讲授俄苏作家作品中的宗教、道德、生态、伦理、审美等诸多诉求,阐释俄苏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及诗学特征,探究俄苏作家作品的继承性与革新性,掌握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互文关系及其与西方文学的渊源。该课程要求学生熟悉俄苏文学发展史、大量阅读经典及当代作家作品、熟悉俄苏文学主要流派及其美学思想,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参考书目:

1.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 俄罗斯文学史(俄文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兆林, 徐玉琴. 简明俄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李毓甄.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李凡辉,张捷.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9.

5.(俄)阿格诺索夫.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凌建候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汪介之. 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3.

7.БуслаковаТ.П..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 век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1.

8.БуслаковаТ.П..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 век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1.

9.ЖуравлевВ.П..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2 частях. 2001.

10.龚翰熊.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211MX213       课程名称: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系统介绍俄国文学历史的各思潮流派,对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反乌托邦文学、解冻文学、地下文学、农村文学、道德题材文学、后现代文学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进行梳理。使学生从思潮史的角度掌握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脉络,深入领会俄罗斯文学精神,把握俄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规律。

参考书目:

1. Агеносов В. В..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XX века. Дрофа. 2008.

2.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XX века(1950-1990-е годы).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ны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4.

3. Николаев П.А.. Русские писатели 20 века: 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0.

4. Журналы: «Новый мир», «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 «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

 

 

课程编号211MX214        课程名称文学文本分析方法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讲授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文本分析强调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反对文学研究中的主观臆断和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文本文本语言文本结构互文本泛文本等概念,尝试以语言、结构、互文和文化为逻辑结构,并20世纪外国文学批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去阐释外国经典文本,对文学文本的形式层和内容层进行整体性分析,使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该课程对于培养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的文本分析和鉴赏能力,对于论文撰写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等都具有启发性作用。

参考书目:

1.董希文. 文学文本理论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刘俐俐.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许建平. 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Лотман Ю.М.. Анализ поэтического текста.1972.

5.Лотман Ю.М.. Структур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кста.1970.

6.Магомедова Д.М..Филологиче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рического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2004.

7.Николина Н.А..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текста.2004.

8.Тюпа В.И.. Аналитик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Введение в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2001.

 

课程编号:211MX215        课程名称:俄苏文学批评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主要讲授19世纪至20世纪俄罗斯批评发展历程,文艺理论流派的发展变化史。重点对俄国白银时代的现代主义理论批评、宗教文化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及批评、巴赫金文化诗学、洛特曼等文艺符号学派进行研读。主要研读刘宁的《俄国文学批评史》和张杰、汪介之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以及哈力泽夫的《文艺理论》等;此外,还涉及俄罗斯文艺理论的原文研读。

参考书目:

1.刘宁, 程正民. 俄苏文学批评史.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张杰, 汪介之.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3.刘宁. 俄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4.凌继尧. 苏联当代美学.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5.彭克巽. 苏联文艺学学派.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7.

7.特里·伊格尔顿.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8.李毓臻.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 211MX216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及批评原著导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文学理论及批评原著选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会阅读俄苏及西方文学思潮原著及著名文学批评家的著作,深刻理解20世纪重要的文艺流派及其代表的文学思想。如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宗教哲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本细读法、文艺现象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形式与结构主义、接受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美学理论,深入研究和掌握其文学批评及批评活动的性质、特征与规律,总结和探讨俄苏及西方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参考书目:

1.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伍蠡甫等. 西方文论选.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3.伍蠡甫, 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伍蠡甫等. 西方现代文论选.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畅广元,赵利民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6.朱狄.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人民出版社. 1994.

7.王逢振. 最新西方文论选. 上海: 漓江出版社. 1991.

8.巴赫金. 巴赫金文论选.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9.戴维·洛奇. 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10.前沿性俄文材料.

 

课程编号:211MX217        课程名称:俄苏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无论是昨天和今天,甚至明天都是中国最大的近邻,以史为鉴,学习和研究俄罗斯历史发展的轨迹使学生了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后的俄罗斯发展现状与前景,为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史(基辅罗斯--十月革命);民族和国家的起源(公元8世纪--17世纪中叶);专制制度的黄金时代(17世纪末--18世纪末);思想启蒙与文化教育(19世纪初--19世纪末);现代化的艰难启动(19世纪初--20世纪初);专制制度的覆亡(1905--1917);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1924);苏联史(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1924--1953);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冒进(1953--1964);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展与停滞(1964--1985);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跨世纪的俄罗斯(1992--);俄罗斯联邦史(苏联解体至今)

参考书目:

1.曹维安. 俄国史新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英男. 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 (中俄文对照).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张建华. 俄国史. 人民出版社. 2004.

 

课程编号:211MX218        课程名称:当代俄罗斯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以往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俄罗斯仍然是国际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俄罗斯问题研究,也仍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俄罗斯(苏联)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对俄罗斯问题的研究更是中国了解俄罗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基于此,本课程从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诸多视角,对俄罗斯的历史命运、政治发展、经济转型、对外政策、国家关系,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一一向学生讲解。本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合理利用不同学科的范式、理论与方法,既在宏观层面关注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走向,又要在微观层面探讨俄罗斯形势变化的细枝末节。培养学生以学者的视角,客观观察、审视俄罗斯。

1.姚海,刘长江. 当代俄国.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2.陆南, 姜长斌. 苏联兴亡史论. 人民出版社. 2004.

3.白晓红著. 俄国——斯拉夫主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4.张建华.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5.汪宁著. 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6.[]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著. 斯大林的失误.王立平,王世华译. 宁夏: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

7蓝瑛波. 当代俄罗斯青年.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8.孟伟编著. 演变后的俄罗斯.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0.

9.杨育才. 帝国民族的碎片——俄罗斯人问题与地区政治.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0.刘祖熙主编. 多元与冲突 俄罗斯中东欧文明之路. 人民出版社. 2011.

11.亦军. 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12.谭索. 叶利钦的西华改革与俄罗斯的社会灾难.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3.徐桂敏. 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9.

 

课程编号:211MX219         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目标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获得翻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翻译技能。了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在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翻译学科意识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能够正确应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掌握较高的俄汉互译能力。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翻译练习与讨论为辅。以专题性的理论引领专题翻译实践。主要内容为:中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在简要介绍中国翻译历史的情况下,重点对中国俄罗斯著名翻译家的译著风格进行探讨,并从中外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和译文讲评,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即在翻译过程中调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查寻尚未获得的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量的对照阅读和校对练习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译文和评价译文的能力

参考书目:

1.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1999.

2.Швейцер Ф. Д..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1988.

3.Львовская З. Д..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перевода.1985.

4.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南京: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今.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6.陆永昌. 俄汉文学翻译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陈洁. 俄汉超句统一体对比与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胡显耀. 高级文学翻译.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9.

9.郑海凌. 文学翻译学. 郑州: 文心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211MX220       课程名称:文学翻译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强化训练学生在文学翻译(包括诗歌、散文、)方面的基本功,使学生可以比较准确、流畅地运用文学语言进行文学作品的俄汉互译。课程将结合对大量名家名篇译作(尤其是同一个文学作品不同的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课内外学生翻译练习的点评向学生介绍文学翻译的过程、基本理论,以及其中特殊的技巧和语言现象,同时还将讨论一些新出现的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文学翻译的历史与现状;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归化与异化;文学比喻的译法;小说的翻译;散文的翻译;诗词的翻译;文学风格的体现;名家译作赏析。

参考书目:

1.褚敏. 俄罗斯文学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陆永昌. 俄汉文学翻译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赵红. 文本的多维视角分析与文学翻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课程编号:211MX221       课程名称:中西翻译理论名著选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为文学翻译方向研究生课程的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与西方翻译理论名著的介绍,其中西方翻译理论著作重点介绍西方九大翻译理论流派,包括语文学派、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认知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后殖民及女性主义学派、哲学学派和中西比较诗学派。在对各个学派的思想主旨大体梳理基础上,选取其中的重点篇章作以细读,每一学派选择一篇文章。中国翻译理论主要介绍严复、林纾、郑振铎、傅雷与钱钟书等的翻译理论著作。

参考书目:

1.杨仕章. 语言翻译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军平,贾江华. 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3.Комиссаров В.Н..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0.

4. Бархудоров Л. М.. 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отношение .1975.

5.老舍. 谈翻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6.傅雷. 傅雷谈艺录. 北京: 三联出版社. 2010.

 

课程编号:211MX222        课程名称:文学修辞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在巩固本科阶段所学语言修辞学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文学修辞学理论,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基础、发展趋势,加深俄汉两种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比较分析研究,掌握与文学翻译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修辞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俄语与汉语文学作品美学认识。运用修辞理论与翻译理论结合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俄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书目:

1.白春仁. 文学修辞学.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修辞学. 罗念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钱钟书. 谈艺录.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4.秦秀白编著. 文体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5.科任娜. 俄语功能修辞学. 白春仁等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6.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课程编号:211MX223        课程名称:俄语修辞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 /2 /3

主要内容:

本课程侧重培养学生言语实践(言语分析和言语应用)能力。通过对修辞规范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各种功能语体的使用特点,了解篇章中各个词汇层的修辞色彩,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辞格,提高言语质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修辞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修辞色彩;语义辞格;句法辞格;语法错误和修辞错误;口语语体功能及语言特点(语音、构词、词法、句法、词汇等);报刊政论语体功能及语言特点;公文事务语体功能及语言特点;科技语体功能及语言特点;文学语体功能及语言特点

参考书目

1.Чжан Хойсэнь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факульте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Хэйлунцзя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5.

2.Стилистика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иев. Голов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Вища школа». 1984.

3.Кожин А.Н. и др.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е типы русской речи.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2.

4. Гвоздев А.Н.. Очерки по стилис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УЧПЕДГИЗ. 1995.

5. Голубь И.Б..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2006.

6. Голубь И.Б.. Упражнения по стилис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2006.

7.吕凡等. 俄语修辞学.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课程编号:211MX224     课程名称:现代俄语概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 / 2/ 2                         

主要内容:

现代俄语概论课是一门教授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代俄罗斯标准语的词汇、语音、构词、词法和句法体系的基础语言理论的学位课程。共计60学时。教学内容除涵盖语言学诸学科中传统的基本理论内容外,还涉及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研究中的新内容,如俄语体学、符号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中的界限说、象似符号、索引符号、象征符号、言语行为理论、原型和家族相似性等问题。

参考书目:

1.Крысин Л.П. 社会语言学与现代俄语. 赵蓉晖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倪波, 顾柏林. 俄语语义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张志毅, 张庆云. 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Вежбицкая А..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универсалии и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ов. 1999.

5.Шанский Н. М..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зд. ЛКИ. 2007.

6.Фомина М.И..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2001.

 

补修课

 

课程编号211MX502      课程名称俄语写作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2 /0/ 3                         

主要内容:

    通过运用大量的真实文本,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语篇结构,懂得某一体裁的文章它的格式与基本框架;通过动笔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提高学生俄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书目:

1.周海燕. 俄语应用文写作.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孙淑芳. 经贸俄语.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И. Н. Кузнецов. ДЕЛОВОЕ ПИСЬМО. ИТК "Дашков и К". 2009.

 

课程编号:211MX503      课程名称:俄汉互译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2/ 0/ 3                         

主要内容:

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基本俄汉互译能力,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处理各种词汇和语法现象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词句的翻译,掌握增译、减译、转换、分译、合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对词义的选择、词汇的组配、专名翻译、成语翻译、数字翻译、长句翻译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参考书目:

1.黄忠廉, 白文昌主编. 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丛亚平, 谢云才等编著. 俄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五) 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I.通开课

 

课程编号:211MX001          课程名称:应用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54/3/3

主要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了解应用语言学产生的历史、发展现状,应用语言学的任务、性质及特征。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语言学科,主要任务是解决语言教和学的问题,涉及到理论语言学、语言哲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实验语言学、语义学等语言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语言是一个生成系统;语言是一套任意性符号;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一种交际与文化传递的工具;语言是在言语社区内实施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语言共同性。

参考书目:

1.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3.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4.桂诗春.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1993.

5.赵秋野. 中国学生俄语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1998.

6.麦基. 语言教学分析.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7.威尔金斯. 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原理.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7.

 

课程编号:211MX002      课程名称:语言统计学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54/3/3                          

主要内容: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会统计学软件包是世界上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有利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分析更加科学化、精确化,而社会科学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社会科学中的数据大量的是通过问卷调查而获得,SPSS正是适应社会科学的这一特点而编制出来的。

对语言学研究,统计分析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一般的统计学只是从理论上给出了统计方法。而具体的计算若没有计算机与相应的统计软件则是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SPSS 正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软件。

通过本阶段教学,使学员掌握在语言学领域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应用SPSS软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统计方法呈现出来。能够看懂国内外专家学者以SPSS为工具而撰写的学术论文。

参考书目:

1.崔洪弟. 教育与心理统计中的SPSS的应用.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卢纹岱.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张文彤. SPSS11 统计分析教程. 北京: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4.Introduction to SPSS Syntax SPSS Inc. Chicago. 2004.

5.Advanced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SPSS.SPSS Inc. Chicago. 2004.

 

II. 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西语)

 

课程编号:  209MX229            课程名称:心理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掌握心理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及理论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从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发挥心理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指导作用。

1.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究心理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思想;2.讨论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3.语言习得研究;4.语言的生物基础,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关系;5.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6.语言感知的研究与外语教学;7.心理词库的研究与外语教学;8.句子、语篇的理解与外语教学;9.语篇生成研究与外语教学;10.母语习得,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David. W. Carrol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Timothy B. Jay.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Robert L. Soslo, M. Kimberly Maclin, Otto H. Macl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5.Helen Goodluck.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7.Andrew 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the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0.

9.Larsen-Freeman Diane & long, 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0.H.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1.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1985.

12.田延明. 英语形义关系流变与认知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课程编号:    209MX230            课程名称:语用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介绍语用学的观点和方法,并吸取了近年来语用学界的研究成果,重点讲解微观语用学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它们是:指示语与距离、指称与推理、前提与蕴涵、合作与含义、言语行为与活动、礼貌与交际、会话与优先选择结构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的问题。从语用角度谈语言使用的语言学这门课程的概况。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可为研究生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Yule, G.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England: Longman. 1983.

3.Levinson, 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Mey, Jacob,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1.

5.何自然主编. Notes on Pragmatics.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何自然编著.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8.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课程编号:  209MX231            课程名称: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掌握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概念结构、以及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三种方法,经验观、突出观、注意观。并学会用三种观点来分析,诠释,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维度的认知以理局。

第一章:典型与范畴;第二章:范畴化的层次;第三章:概念隐喻和转喻;第四章:图形和背景;第五章:框架和注意;第六章:象似性;第七章:构造语法;第八章:意象图式;第九章:框架语义学;第十章: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 H. J. Schi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William Croft,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Ronald W.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8.石毓智.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课程编号:    209MX232           课程名称:功能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介绍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究语言发挥什么作用语言如何发挥作用这两个问题,重点讲解以Halliday的模式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

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研究的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欧洲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过程;语言的三类纯理功能;语气与情态---人际互动的语句体现;及物系统---认知的语句体现;主位和述位---语句的信息结构;衔接---语篇的上下文接应;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变换;功能语言学的应用。本课程对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文学研讨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Thompson.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1996.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Edward Arnold. 1994.

3.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Edward Arnold. 1978.

4.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胡壮麟. 功能主义纵横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课程编号:    209MX233            课程名称:二语习得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1.一语的作用;2.中介语及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途径;3.中介语的差异及外语教学;4.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5.语言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及二语习得;6.输入、互动及第二语言习得;7.语言学习者的策略;8.普遍语法假设及二语习得;9.学者的策略;10.普遍假设和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2.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3.Andrew D. 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the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0.

5.Larsen-Freeman Diane & long, 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H.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7.Timothy B. Jay.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8.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9.Robert L. Soslo, M. Kimberly Maclin, Otto H. Macl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Helen Goodluck.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课程编号:   209MX234           课程名称:认知英语语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语言离散-连续图式模式是基于以下认知操作机制建立起来的:识解(观察框架、信息表征的精密阶、视角、交际信息的主-客体性级阶、事件情景阶段的心理扫描、静-动场景扫描、突显);语言编码者心智空间的建构、语言解码者的心智空间推定。

·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语言解码和编码的重要认知模式。离散和连续图式认知方式具有互补性,既要把握语言图式的相对离散性,又要认清图式成员特征发展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离散-连续图式认知机制在语言中有多维度的表征。这使得语言学习者能够以一种辩证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语言,探索语言的奥秘。探究语言系统的规律只靠语言自身是难以诠释清楚的。我们必须在现实世界和人的认知方式中来挖掘认知模式产生的根源。

·语言的语法是基于用法的,因为语法为言者呈现某一场景提供了多样化的结构选择。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明确划分语言各维度范畴之间的界限,即把握语言图式的离散性,找到语言中的规化内容,又要以连续的观点探究边缘成员的特点以及非范畴化现象,为探究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理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语法范畴认知研究;2.名词和名词范畴的认知识解;3.指称的认知识解;4.事体的量化及认知识解;5.事体的属性表征及认知识解;6.情景的认知表征;7.情态的认知表征;8.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在词汇维度的研究;9.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在短语维度的研究;10.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在句子维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ünter, Radden and René and Dirven. 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2.Bybee, J.Diagrammatic Iconicity in Stem-inflection Relations [A] In J.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Benjamins. 1985.

3. 田延明.英语形义关系流变与认知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课程编号:    209MX235            课程名称:法律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法律语言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语言关系的交叉学科,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介绍法律语言的概况、法律语言的性质与表现形式,法律语言学的形成脉络,法律语言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近年来法律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兼容性运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法律英语和法律汉语及其他法律语言变体,直接性兼顾法律语言学的应用性,运用实例和具体的分析,阐述论点和方法。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可为研究生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法律语言及其他相关领域,解决与语言相关的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Gibbons, J. Forensic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 the Justice System. Blackwell. 2003.

2.杜金榜. 法律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Conley, J. M. & O’Barr W. M. Just Word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4.Coulthard, M. & A. Johnso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Evidence. Routledge. 2007.

5.Gibbons, J. Language and the Law.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 .

6.Levi, J. N. and Graffam Walker, A., Eds. Languag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 Plenum Press. 1990.

7.Shuy, R. W. Language Crimes: The Use and Abuse of Language Evidence in the Courtroom .Blackwell. Oxford.1993. 

8.Solan, Lawrence M. The Language of Judges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9. . 法律语言学概论. 太原: 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10.李振宇. 法律语言学初探.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11.廖美珍.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12.孙懿华, 周广然. 法律语言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13.吴伟平. 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4.王洁. 法律语言研究.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5.周庆生等. 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    209MX236            课程名称:人类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3

主要内容

了解并掌握人类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介绍语言的进化论,语言与文化、思维等的辩证关系,语言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对此学科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

1.人类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语言的进化论;3.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4.认知人类语言学;5.文化与语言变迁

参考文献:

1.Duranti, A.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2.Robins, R. H. History of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Aitchison, J.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Spa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Bloomfield, L.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William A. Foley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课程编号:    209MX237            课程名称:英汉对比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英汉对比简史,掌握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语言对比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应用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及知识储备。

1.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定义、发展与现状、研究范围与对象、西方对比研究简史、中国对比研究简史2.对比语言学基本理论(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对比语言学的本体论、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对比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和教学中的应用3.着重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篇章、修辞、文化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宏观理论观和微观结构队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表层形式结构义及语言背后深层文化心理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对汉英语言、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形成系统的认识,并使他们能有意识地将这些理论与认识应用到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实践、英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詹姆斯. 对比语言学.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5.

3.潘文国. 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王菊泉.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7.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9.冒国安. 实用英汉对比教程.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10.赵永新. 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5.

11.张起旺. 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课程编号:    209MX238            课程名称:西方文化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以对比和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文化属性及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在分析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对母语及目的语在形式、结构、用法及变化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1.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及文化观;2.文化语言学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3.语言与思维;4.语言与哲学;5.语言与政治;6.语言与宗教、民俗;7.语言与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3.Liu Runqing and Deng Yancha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5.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申小龙. 中国文化语言学.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课程编号:    209MX239           课程名称:认知语义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的方式,讨论了词汇、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中的中心话题。

课程主要研究一下内容:1. 语法与认知 2. 语言和感思中的虚拟运动 3. 语言如何建构空间4. 语言中的注意窗口化5. 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6. 连接事件的结构7. 语言与认知的力动态8.因果语义学9. 词汇化模式10. 词汇化模式微探

参考文献:

1.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田延明.英语形义关系流变与认知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3.F. Ungerer & H. J. Schi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William Croft,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5.Ronald W.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6.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9.张辉. 认知语义学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课程编号:    209MX240          课程名称:学术论文写作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本课程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对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规范、资料搜集与整理等,掌握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熟悉英语论文框架结构和写作步骤,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Aelrod, Rise B. and Cooper, Charles R. The St. Martins Guide to Writing. 10th ed.  Boston, MA: Bedford/St. Martins, 2013.

2.Cooley, Thomas. The Norton Guide to Writing.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

3.Kennedy, X. J. and Gioia, Dana.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 6th ed.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1995. 

4.Kirszner, Lawrie G. and Mandell. Stephen R. Patterns for College Writing. 6th ed. St. Martins Press, 2010.

5.Meyer, Michael. The Bedford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2nd ed.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0.

6.Podis Leoraard, A. et al. Writing: Invention Form and Style. Glenview. Illinois: Sco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4.

7.Rosen, Leonard J. and Behrens. Laurence. Writing Papers in Colle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8.Slade, Carole.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10th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 Asi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9.杨金才. 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0.周传虎.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课程编号:209MX241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语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并且能运用所学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研究实践,使之成为学生必备一种研究素养。

1.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2.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研究方法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4.行动研究5.个案研究

   材:

1.陈坚林. 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参考书目:

1.Questiona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Processing.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Patricia A. Duff. 应用语言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Anne Burns. 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课程编号:209MX242      课程名称: 外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4       

主要内容:

外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方法辅助研究外语课堂教学的课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服务,重在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外语教育技术的理论发展与现状;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动手操作创建设计个性化现代外语课堂,进行外语教学课件开发,要求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成为现代化外语教师。

简介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展望;介绍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解析音像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以及远程教育系统的原理、特征、应用与发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如进行外语教学软件设计、课件开发、创建新型现代化外语课堂: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内容的个性化设计。

参考书目:

1.Carol Chapelle. Joan Jamieson. Tips for Teaching with CALL.Pearson. 2008.

2.Carol Chapell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lectures on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3.

3.Beatty, Ken.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Pearson. A relatively recent and readable broad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of CALL. 2003.

4.Boswood, Tim. New Ways of Using Computers in Language Teaching. Alexandria: TESOL. 1997.

5.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III. 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俄语)

 

课程编号:211MX225          课程名称:语言文化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要求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研究方法。了解语言的文化属性及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文化学研究的方法,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沃罗比约夫的语言文化学体系、普罗霍罗夫的社会文化定型理论,科斯托马罗夫的语言信息单位理论及克拉斯内赫与库德科夫的先例现象研究。语言文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隐喻与文化的伴随意义,语言文化学视野下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概念分析。

参考书目:

1.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2.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申小龙. 中国文化语文学.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4.彭文钊, 赵亮. 语言文化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赵爱国. 语言文化学论纲.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课程编号:211MX226         课程名称:语言文化学原著选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理解语言文化学原著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基础,并能运用该理论进行语言文化学观念词的对比分析的能力。语言文化学的历史及理论基础、语言文化学的描写方法,语言实质的语言文化学分析,对比及应用角度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参考书目:

1.В.А.Масло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7.

2.В.В.Воробьев.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 М..изд-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1997.

3.Караулов Ю.Н..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и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 1987.

4.Бердяев Н.А..  Русская идея.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русской мысли XIX века и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 Русская идея:В двух томах. Сст.В.М.Пискунов. Искусство. 1994.

5.Верещагин Е.М., 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слова. Рус.яз. 1980.

6.Верещагин Е.М., 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Рус.яз. 1990.

7.В.В.Воробьев..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арадигм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еория описания языка и культуры в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и. ИРЯ им.А.С.Пушкина. 1994.

8.Гудков Д.И.. 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ся и проблемы прецедентности. 1996.

9.Красных В.В., Гудков Д.Б., Захаренко И.В..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положения. Принцинпы описания. //Русс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2004.

10.Красных В.В.. 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2002.

 

课程编号211MX227          课程名称双语词典学导论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双语词典,双语词典与单语词典的区别,掌握现代双语词典编纂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全面地了解俄汉词典的体系,认识双语词典的具体类型;学会分析双语词典的宏观与微观结构及每个结构所包括的主要参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对双语词典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双语词典编纂史;双语词典的类型;双语词典的宏观结构;双语词典的微观结构;语文性双语词典;双语词典的释义;双语词典中的语法信息;非语文性双语词典。

参考书目:

1.黄建华, 陈楚祥. 双语词典学导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2.李明, 周敬华. 双语词典编纂.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建华. 词典论(修订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4.兹古斯塔. 词典学概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课程编号:211MX228          课程名称:双语词典学原著选读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掌握重要词典学家的著述和理论观点,学会使用这些观点阐述理论问题。提高阅读俄语原文篇章的能力,增强对词典学理论的认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Я.Грот и его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идеиШахматовские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концепцииЩерба и его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идеиС.И.Ожегов и его словариЮ.Караулов и его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идеи

参考书目

1.Ф.П.Сороколетов.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Наука».1998.

2.Советска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 «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8.

3.М.Касарес. Введение в современную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ю.изд-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8.

4.Ю.Н.Караулов. Актив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и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вербальная сеть. 1999.

 

课程编号  211MX229       课程名称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1

主要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趋势,了解不同心理语言学流派的同异,掌握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并有能力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解决外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问题。本门课程主要介绍新兴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象、方法、内容,描述不同心理语言学流派的同异。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语言学的对象;面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认知基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进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的生物和生理基础;语言的心理机制、第一语言习得、言语听辨、心理词汇、意义表征、句子理解、语篇理解、言语产生、语言和思维。

参考书目

1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3.桂诗春. 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4.桂诗春.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1993.

5.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6.Чжао Цюе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 к овладению умениями рецептивной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х текстах китайскими студентами-филологами. Хэйлунзян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род. 2000.

7.Леонтьев А.А..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1997.

8.Сахарный Л.В..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Ленинград. 1989.

9.Величковский Б.М..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психология. 1982.

 

课程编号: 211MX230         课程名称:俄罗斯心理语言学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36/2/2

主要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趋势,了解不同心理语言学流派的同异,掌握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并有能力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解决外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问题。本门课程主要介绍第三代心理语言学代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内容,描述其与西方心理语言学流派的同异,介绍其最新发展趋势,及对对外俄语教学研究的贡献。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言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心理语言学的分类;应用心理语言学;当代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书目

1.Белянин В.П..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1.

2.Величковский Б.М..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психология. 1982.

3.Залевская А.А..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0.

4.Леонтьев А.А..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1997.

5.Сахарный Л.В..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1989.

6.Фрумкина Р.М..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2001.

7.Чжао Цюе.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 к овладению умениями рецептивной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х текстах китайскими студентами-филологами. Хэлунзян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род. 2000.

 

课程编号:211MX231                课程名称: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3

主要内容

本门课程开设基础是硕士学位课程《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是硕士课程《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描写和呈现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前沿问题,包括:语言意识理论及研究方法;语言个性;民族心理语言学;人—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心理诗学;职业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学习本门课程后,学习者能够概括了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最新发展趋势,深刻领会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精髓和独特之处;通过专题讲座、课堂研讨、学术组会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就某一专题创新思考,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Белянин В.П..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1.

2.Выготский Л.С.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 Питер. 2018.

3.Горошко Е.И. Интегративная модель свободного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го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 Харьков Москва. 2001.

4.Долинский В.А.Теория ассоциативных полей в кван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Тезаурус,

Москва.2012.

5.Залевская А.А.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2000.

6.Леонтьев А.А.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1997.

7.Сахарный Л.В.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 1989.

8.Серкин В.П. Методы психосемантики.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2004.

9.Тань Аошуан  Китайск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4.

10.Уфимцева Н.В. Язы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динамика и вариативность. Москва. 2011.

11.Фрумкина Р.М.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2001.

12.Шмелёв А.Д.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модель мира.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2.

 

课程编号:211MX232           课程名称:眼动跟踪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主要内容

本门课程主要讲解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及相关的理论模型。课程将聚焦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眼动与认知的关系、利用眼动跟踪研究阅读中视觉感知、词汇加工、句法加工及篇章阅读的机制方法和发现。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解、经典文献研讨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深入了解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语言认知机制最新发展趋势,深刻领会眼动跟踪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利用眼动跟踪技术进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李馨. 双语阅读中的眼动研究.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2.Черниговская Т.В. Взгляд кота шредингера: регистрация движений глаз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Изд-во С.-Петерб.ун-та, 2018.

3.Rayner, K., Pollatsek, A., Ashby, J., & Clifton Jr, C. (2012). Psychology of read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 York and London. .

4.Rayner, K. (1998).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3), 372–422.

5.Rayner, K. (2009). Eye movements and attention in reading, scene perception, and visual sear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8), 1457-1506.

 

 

注:本学科其他课程简介参见“二级学科俄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