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可亲可爱可敬的胡宁华老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9   浏览:

斯拉夫语学院自四月初启动“吾忆吾师”、“报得三春晖”活动以来,陆续收到多位老师和校友的撰稿。各位作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老师们当年授课和生活场景一幕幕跃然纸上。作者以其饱含真情的文字生动展示哈师大老一辈俄语人及团队的孜孜奉献精神和血浓于水的深厚师生情谊,抒发广大学子对母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哈师大斯拉夫”微信公众号从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收到的稿件,也真诚希望广大师生继续撰文,把记忆中老师的形象和往事以及对母校的思念及时描述下来并告诉本编辑部。

我的大学班主任—可亲可爱可敬的胡宁华老师

——1981级 赵晓彬

赵晓彬老师

我是1981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的,那年招收15名学生,其中2男13女,被隔壁历史系的学生们戏称为“二龙戏珠”。

最初的语音课是二位陈姓老师教的,女陈是陈玉清老师,男陈是陈荣修老师。女陈老师当年大概40多岁,她气质高雅,个头不高不矮,体型匀称,藏蓝色上衣总是显得那么平整合体,齐肩短发掖在耳后,乌黑滑顺。每当路上遇到她,远远地都会看到她的笑脸;她清彻纯净的嗓音很是吸引我们,至今音忧在耳;她给我们上的语音导论课给我们日后的俄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导论课之后走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就是我的班主任胡宁华老师。从口音上判断,胡老师应该是南方人,但性格上她完全就是北方人:急性子、大嗓门、语速快,说话时表情丰富,夸张时眼睛睁得大大的。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标配”是几乎都一样的发型:齐肩短发,用黑色头卡子别在耳后。胡老师可能比陈玉清老师稍年长一些,所以她的头发不如陈老师的那么黑亮,偶尔会看到几根暗黄和花白。胡老师教的是俄语基础课(Основной кур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可以说,我们今天的语言功底和学习能力正是胡老师给打夯奠基的;生活上她对我们也关心多多,她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情,今天想起来心里还暖暖的,她就像妈妈一样。

二排左起第五位老师是胡宁华老师

在教学方面,实事求是地说,大学四年里不是每一位老师的课程都为我们所喜欢。但是,胡老师的课我们不仅喜欢而且痴迷,因为在她的课堂上,既有严谨的知识传授,又有学习课本中不同内容引发的情感反映;有心灵感应,也有欢声笑语。

当时我们学的是黑大教师编写的俄语教材,每篇课文都设有词汇、对话及正文三个部分。在词汇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得非常细致,如在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发音、重读、调型、组词造句、同义近义反义词义辨析等方面,胡宁华老师的讲解都有声有色,两年下来给我们打下了非常牢固的语言基础。她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则灵活多样,而方法又独特创新,效果立竿见影。课堂上师生工作非常投入,常常是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而我们还意犹未尽。在预习和复习方面,胡老师也直接带动我们下了不少功夫,总是非常较真,有时一个单词要翻阅几本词典,熟悉若干词条,扩展内容写满好几页,虽然当时记的词条在毕业后不一定完全用上,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影响了我们后来踏实、严谨、一丝不苟地去做事。胡老师讲对话内容时总是声情并茂,带入感极强,虽然当时没有现在的教学手段丰富,没有现如今音频视频之类的应用,但老师总会引导我们分角色朗读甚至是表演,采用戏剧化(театрализация)方法教学,所以对话和口语训练效果非常好。那时班额小,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张口练习、深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对话和口语训练使我们不但可以记住生词还能学会运用单词说话,同时锻炼出了互相纠错的能力。在学习正文(основной текст)时,我们经历了从词、行、句、段、篇到朗读、背诵、转述、写作文的训练过程。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母亲话题的文章,课后作业就是写自己的母亲,经胡老师的批改,我们都在课堂上充满情感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由于每个同学所写内容都是发自内心的,在朗读过程中都触了景生了情,都想家想妈妈了,所以一时间班级里的嬉笑声变成了阵阵的抽泣声……

前排左起第六位老师是胡宁华老师

为了强化我们的语音和对话能力,胡老师经常组织熟读和背诵俄语原文,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巩固所学内容,为此胡老师经常自己花钱给我们置办奖品。记忆中,那带塑料皮的小笔记本是那么惹人喜爱,那么弥足珍贵,那么让人难忘!那时的课外活动虽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亦趣味盎然,唱俄文歌曲一时间蔚然成风:山楂树(Рябина)、灯光(Огонёк)、小路(Дороженька)、圣诞树(В лесу родилась ёлочка)、共青团员之歌(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ощальная)、国际歌(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二十多首呢!排练和表演小品也令我们快乐不已:每个人饰演不同的角色,老师亲自指导并模拟示范,让我们领会每一句台词的深意。老师那略带夸张的表情动作至今历历在目,她那朗朗的笑声也仍响在耳畔……

如果说教学上胡老师是个好老师,那么生活上她则亲如妈妈。如果有同学生病不能去上课,她一定会去寝室探望和安慰,带着药还有好吃的。记得有一位同学在野游时不小心被火火烧伤了脚背,胡老师在家里给做了红烧肉,用普通的琉璃罐头瓶带到寝室,其他同学还跟着借了光呢!那罐红烧肉怎么那么香,那么好吃!现在想来还令我垂涎欲滴呢。要知道,80年代初能吃到红烧肉着实不容易!那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老师有时还请我们去她家玩儿,和我们唠家常,给我们看照片,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讲她大学时代的趣闻趣事……胡老师自己有二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我们这些女生们就幸运地受到了她多一些的怜爱。

永远难忘的是,我们还给胡老师起过一个外号!记得有一篇课文里讲到一个苏北男孩放羊时拉二胡,“二胡”用俄语发音时就读成“Эрху”,因为最后一个音节正好就是老师的姓,年轻淘气的我们从此就在私底下用Эрху称呼胡老师了……

现如今,已过中年的我,当回溯十八九岁的大学时光,特别是回忆起教过我们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二年级俄语课的胡老师时,我的内心不禁泛起无限的感慨,久久难以平静。虽说岁月与光阴无情,但师恩浩荡难忘,师生情谊永驻。胡老师退休后去了加拿大住在儿子那里,虽然我们未能与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但那些关于她的美好瞬间和温暖回忆会永远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间!

胡宁华老师像其他老师一样,是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师长。